贾环出来接旨,贾母、贾赦、贾琏也都出来一起听旨。
来荣国府宣读圣旨的并不是熟人,是夏守忠太监。
册封贾环为文枢伯爵。
“文枢”?
贾母与贾赦听的都有些恍惚。
怎么是文枢伯爵?
听着像是文官的爵,这不应该是武勋爵位吗?
大雍军功的评定程序,是先由兵部来评的,兵部作为军事行政中枢,根据武将在战场上的表现(擒敌数量、作战表现、战役重要性),核算军功等级(如奇功、头功、次功。),依据大雍的功次制度提出赏罚建议。
兵部的议功建议报告,会交给吏部,吏部作为人事管理部门,对兵部提交的军功评定结果,拥有最终的决裁权。
根据兵部的军功等级,决定武将的职位升降。
在这个过程,内阁大学士能参与审核的,并给予自己的意见。
兵部提交的封爵名字有忠勇伯、勇毅伯,均有勇字,是为了突出贾环的武勋世家子弟身份。
吏部给另外添了一个文枢伯爵的名号,供皇上选择,为的是强调贾环是文人,而且给了枢字,“枢”是北斗第一星,寓贾环的状元郎身份。
这是文武之争的延续。
大雍定鼎以来,除了孔家,几乎还没有文人封爵的,贾环能凭战功封爵,对文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
内阁与吏部,要强调贾环的文人身份,为文官将来进入武将领兵的行列,起到先驱带头的作用。
前朝明代,一开始是卫所制度,一个省的总兵(基本上都是公、侯、伯武勋世家,或者高级武将担当),拥有绝对领军权。
到了明朝中期,英宗开始巡抚制度常态化,巡抚逐步固定为一省的军政最高长官。
随后,逐步增加巡抚的权利,加“提督军务”和“赞理军务”,粮饷控制权,军队人事的参与权。
最后,巡抚拥有军令协调权,重大军事行动,总兵必须与巡抚商议,方可行动。
总兵从一个省的军队统帅,降格为巡抚的军事执行助手。
吏部转交上去的议功报告,皇上看了,也毫不犹豫的点了“文枢伯爵”这个名。
大雍朝才经历几十年,朝廷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武勋世家在把控,皇上也想打破这个格局。
康元帝也不一定是想要以文御武,最少要文官参与进去,不能让武勋世家在军队一方独大,对皇室宗族掌控天下来说,是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