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明朝的三面囚笼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而作为先知的崇祯皇帝,准备了两年的工作,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这一仗。
己巳之变,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大明的难堪,和建奴以后的天命所归。
本来他以为这一仗,狡诈如狐的皇太极,在看到了大明朝这么多的变化之后,也许不会轻易发动,所谓的己巳之变也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他终究还是小看了历史的巨大惯性和力量,也小看了以皇太极为首的那群女真军事贵族们那如同赌徒般疯狂的心态。
他们对于大明军队的绝对心理优势,可不是仅仅通过隔岸观火、观察大明的军事政治经济变革就能轻易动摇的。
在这些如豺狼般贪婪的女真人眼中,大明朝就像是一头肥羊,虽然现在变得更难以啃咬,但仍然是他们垂涎欲滴的目标。
皇太极,这位大清朝数一数二的完美统治者,被视为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头号劲敌。
相比之下,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物只能算是草寇而已,甚至连给皇太极提鞋都不配。
然而,如今这一切或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皇太极要是敢千里迢迢送人头,那就注定了大金国的下场。
是不是应该开始思考下一步反攻辽东的计划呢?
据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并不佳,即便他能够战败逃回到辽东,面对众多女真族士兵的伤亡,恐怕也会变得无力回天,如同一个废人一般。
这就是小国没有战争潜力的下场。
此刻,崇祯皇帝坐在军机处的御座上,思绪飘飞,想得太美、太远了。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些美好的愿景即将成为现实。
玻璃窗透进来的光芒映照在崇祯皇帝的脸庞上,将他那痴痴傻傻的笑容渲染得诡异而吓人。
军机处里还有两位军机大臣——杨嗣昌和侯洵。他们静静地站着,目光低垂,似乎不敢直视皇帝那奇异的表情。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安静,仿佛时间凝固了一般。
这两位军机大臣都是看到了崇祯怪异的反应,杨嗣昌放下了辽东镇锦衣卫的密报,他对锦衣卫沈阳站的渔翁并不熟悉,那是情报部门的工作,该他知道的崇祯皇帝自会告诉他。他只是担忧皇帝现在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不对。
密报从盛京发出到锦州,再到京城,这一路上需要七天的时间。听密报汇报的情况看,皇太极也只是出动了先头部队正红旗和正蓝旗,两个好哥哥的部属代善和莽古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