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士兵的身上,都印上崇祯皇帝的印记,在他们心里印上具体的忠君心思。
这也是永乐年间三千大营训练的模式,秋操。
只是后来军纪废弛,京营上不了台面,皇帝更是深居后宫,靠着太监遥控指挥朝政,隔绝内外,远离百官更别说亲近官兵了,这等笼络军心的措施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杨嗣昌心里暗暗想道:“皇上真是深谋远虑啊!”
他知道,一旦这些巡抚手中的兵力被分散、削弱,那么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将会大大增强。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遏制流寇的发展,还能够避免出现类似于陈桥驿兵变那样的局面。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皇帝陛下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军队的动向,确保朝廷中央皇权的安全稳定。
·······
崇祯二年正四月,正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时候。
然而,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个春天并不平静。
在这一年,被延绥巡抚洪承畴胖揍一顿后,曾经嚣张一时的王嘉胤终于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
如今,他又在延安府与西安府接壤的三水地区重新出现,默默地蛰伏着,等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而他的澳援之一就是闯王高迎祥。
与此同时,在汉南地区,一个自称为“大梁王”的人物——王大梁,带领着他的三千流寇从巩昌府东南部的成县出发,气势汹汹地向汉中的略阳发起了攻击。
这位王大梁倒也是个有趣的角色,他的外号简单而直接,只需要把自己的姓氏加在名字后面,就成为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大梁王。
更难得的是,他还颇有头脑,深知西安府的孙承宗兵力雄厚,难以攻克,因此明智地选择避开西安府,转而攻打相对薄弱,但同样富庶的汉中府。
在当时的流寇队伍中,大多数都是步兵,他们大多是被裹挟而来的流民和无业者。
只有极少数来自边镇的逃兵拥有战马,这些人大概只有十来人左右。
王大梁对这些人视为珍宝,并将其组建成了自己的亲兵营。这支亲兵营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他最值得依靠的亲信骨干。
略阳,这座城市位于汉中市西部、嘉陵江上游,秦岭南麓西段。
这里也是汉中仙毫的产地,去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匹马入秦王宫,劝秦王量力而行,多多捐输时,秦王以汉中仙毫款待,而此时的略阳,却要经历一场激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