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肚胀而亡。你所描述的青叶石,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观音土?”皇帝脸色凝重地问道。
马懋才神情严肃,声音低沉:“回陛下,臣所言青叶石正是那观音土。臣的家乡安塞县,如今已经没有良善百姓,饿死的都是因为不愿做盗贼,宁愿吃观音土饿死的人啊!”
自天启五年中进士,入朝为官四年多以来,马懋才没有再回到过家乡安塞县,哪知道再回去已经是一片死地。
“唉,安塞的汉子,米脂的婆姨。朕没有想到,一年的时间,朕的安塞就成了鬼蜮。
看来在去年朕看了当时还是陕西右参政的陈奇瑜的,关于陕西灾情的折子之后,派你去陕西查看具体灾情的命令是对的。
这让朕看到了最真实的大明陕西。”皇帝叹息道。
“陛下圣明!”一旁的杨嗣昌赶紧说道:“若不是陛下英明决策,派人实地考察,恐怕臣也无法如此真切地了解到陕西的灾情。”
“朕虽身在京城,但心忧天下。”崇祯皇帝一脸凝重,该往脸上贴金的机会,他是一次都不错过的。
“朕深知百姓之苦,尤其是灾区的民众,他们生活艰难,急需朝廷的援助。此次你所经历之事,更是让朕深感责任重大。
只是朕没有想到啊。这大饥疏写得好,就是看着不舒服。”
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马懋才会写出这样一篇奏疏,但他还是忍不住想要看看这份奏疏是否与原来历史上的有所不同。
毕竟,他已经即位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努力地应对各种问题,试图改变局势。
他想知道,经过自己的努力,陕西的局势是否真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当他反复阅读那篇《备陈大饥疏》时,却发现它竟然一字未改!里面依旧充满了死亡和绝望,处处都透露着官逼民反的困境。
这种情况让崇祯皇帝感到无比的挫败。他自认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民生的举措,派遣了他心目中最合适且最有能力的孙传庭和洪承畴前往陕西。他们一南一北地治理当地事务,不仅成功剿灭了王二、杨六等流寇头目,还压制住了即将爆发的流寇高峰期。但为什么那份该死的《备陈大饥疏》仍然没有任何变化呢?
马懋才此刻拱手道:“诚如陛下所言,微臣的家乡安塞县已经成了一片鬼蜮。盗者云集,已无一人可以为朝廷纳粮服役,更无一人是陛下的子民。”
马懋才的声音幽幽而出,几同死人。
把一边的王承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