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但现在,由于崇祯皇帝的拖延战术,他们只能陷入被动等待的局面。
与此同时,勇卫营的态度愈发强硬,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嗣昌心中暗自叹息。
崇祯皇帝似乎秉持着无为而治的态度,但实际上,他的心思早已偏向了勇卫营一方。
如果这场风波引发了士兵的骚乱,让他们杀红了眼,那么吴桥县恐怕会变成一片废墟。
然而,对于这一切,崇祯皇帝并不在意。
那些令人厌烦的官宦世家,如果遭遇不幸,那就随他们去吧。
他坚信自己的学生不会做出天理难容之事,更不会相信那些士绅联名上奏的所谓事实。
至于前任蓟辽总督王象乾为其族弟南京吏部选功司郎中王象春上呈的辩解折子,更是被他视为无稽之谈。
要不是看在王象乾七老八十,快要为大明朝北疆事业奉献一辈子的份上,崇祯皇帝说什么也要让这个王象乾去南洋喂蚊子去。
这些奏折把他的学生们贬得一无是处,仿佛他们个个都是兵痞无赖、杀人如麻的恶徒。
崇祯皇帝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他想看看这些人最终是否会自行改口。
······
杨嗣昌默默无语地站着,心中却已明了崇祯皇帝的真实想法。此刻,他终于明白过来:在这位帝王的眼中,那些从军事学院出来的学生们,远比朝堂之上的那群士大夫文官更亲近。
原本以为自己在陛下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但如今看来并非如此。
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然而为何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苦涩?
这种感觉就像是蜜月中的妻子突然发现了丈夫与初恋的一些小秘密,从而引起心情的激荡。
崇祯皇帝并没有再去关注神情有些哀伤、内心略带创伤的杨嗣昌,而是将视线转移到了李定国等四位年轻将领身上。
其中除了孙可望自称来自山西外,其他三位小将都是陕西延安府人。
然而根据锦衣卫提供的情报显示,孙可望实际上也是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这意味着他与李自成还是老乡。
至于孙可望为什么避讳自己的祖籍家乡,这似乎并不重要。
这让崇祯皇帝如何不感慨,这历史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明初的淮西勋贵将星云集,到了现在人才都在陕西都司的延安府聚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