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黛玉喜静,偏爱诗书,自己便也偶尔吟诗作对,但更多时候,是默默研读经史子集,展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才情与见识。
每当贾府上下举办诗会,宝钗虽不刻意张扬,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以一首首寓意深远、词藻华丽的诗作,赢得众人的赞叹。
她深知,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算计与权衡,明争与暗斗。
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管家之道,处理起事务来井井有条,让贾母与王夫人对她刮目相看。
宝钗还刻意结交贾府内外的能人异士,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都能找到与之相谈甚欢之人,以此拓宽自己的人脉与影响力。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宝钗仿佛一位步步为营的棋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坚定无比,稳扎稳打。
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深宅大院中,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支持,实现心中那份的渴望与追求。
林黛玉从小缺乏母亲的教导,虽然聪慧可人,才情出众,却性情直率,心思单纯。
与宝钗的第一次交锋,便输的非常彻底。
那次,宝钗不动声色地获得了德妃娘娘贾元春的认可。
在元春省亲过后的端午节,贾元春赏赐了节礼。
其中,只有宝玉和宝钗的是一样的,分别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其中凤尾罗和芙蓉簟都是床上用品,元春此举显然有暗中赐婚的意思,表明了她对宝玉婚事的态度。
而林黛玉和贾府三姐妹则是一样的,只有扇、数珠儿。
当时宝玉还疑惑不已地说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样,到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因为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在宝玉心中,认为她们俩才应该是一样的。
宝玉的疑惑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从亲戚关系还是感情上来论,宝玉和黛玉才是最亲近的。
但自古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玉的个人态度并不重要。
贾府众人通过此事也明白娘娘的态度,就连贾老夫人,对宝玉的婚事也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干着急,以宝玉不宜早婚为由拖着。
得到元春明显地暗示后,宝钗私下洋洋得意了许久。
谁让自己的舅舅是王子腾呢?
他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