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郑祝简洁而精准的描述,老者已大致掌握了朝堂大势——陛下居前执政,太上皇在后辅佐,二圣同心,大汉无忧矣!
明确了这一关键信息后,老者轻轻点头,适时转换话题:"不谈君上,说说其他国家大事吧。"
"遵命,"郑祝恭敬应答,随即整理思绪,思考从何说起,朝廷近来大事不少,但若论影响深远,当属科举之举。
理清了思路,郑祝娓娓道来:"陛下于三月前颁布圣旨,召集天下学子齐聚长安,凡通过皇家学院考核者均可赴京应试。"
"考中者授三百石起步,其中表现优异者可得六百石至千石不等的官职,此次主考为新任辅政首脑苏武大人,此人……"
在桑弘羊告老还乡后,辅政首脑一职不出所料地改朝换代,但令人意外的是,接任者并非世人普遍看好的霍光,而是苏武。
这位霍光虽深受陛下信赖,一直是陛下身边的红人,却最终落选,委实令人费解,此事当初曾在朝野上下引起不小的震动。
不过,苏武接任此职也在情理之中,此人治政能力出众,资历深厚,随军出征匈奴的战功彪炳,更兼忠心耿耿,德才兼备,担此重任并无不妥。
随着新君登基,辅政制度已渐成定制,据说此次科举结束后,陛下将正式颁旨,确立辅政制度的合法地位,同时废除宰相一职。
届时,辅政大臣将取代宰相行使职权,而作为辅政首脑,虽不再是宰相,但"百官之首"的尊荣仍将归属于他,也就是如今的苏武大人。
"嗯,"听完弟子的详尽解说,老者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心中掀起波澜却不形于色。
对于兴科举一事,老者并不感到意外,毕竟皇家学院遍布各州已有多年,陛下的用意早已路人皆知,科举之举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辅政首脑人选的变化,陛下对霍光的偏爱举世皆知,此人又是陛下府邸旧臣,却被一位先皇旧臣抢去了要职,其中必有深意。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瞬间洞悉了这一任命背后的深层考量——霍光过于年轻,若此时坐上百官之首的位置,只要不犯大错,便可长期执掌大权。
如此一来,未来数十年间,朝堂上将出现一位执政终身的百官之首,与传统宰相何异?废除宰相制度又有何意义?
这无异于培养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此举绝非明君所愿,现在就让霍光身居高位,看似重用,实则是害他,陛下的用人之道确实高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