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能说明当朝皇帝过于无能!"
"这汉家天下,本就该换个明主来继承了!"
见刘彻面露不悦之色,刘旦连忙补充道:"父皇息怒,儿臣并非妄言。大汉诸侯王也同样是刘氏子孙,无论谁坐在龙椅上,都姓刘,不都一样吗?"
"这偌大的汉家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我刘氏一族手中,不曾旁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漠北草原恰好是锻炼人才的绝佳之地,将他们迁往边疆,总比圈养在各地像猪一样无所事事要好得多。"
"若是日后长安的皇帝软弱昏聩,而草原上却崛起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刘氏英杰,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
"这正是淘汰劣质,选拔精英的最佳方式,也是确保大汉千秋万代的不二法门!"
其实这样的历史模式在后世也屡见不鲜,绝非空穴来风。
北齐的高欢、隋朝的杨坚、明朝的朱棣都是很好的例证。
尤其是朱棣与朱允炆的对比更为鲜明:朱棣性格刚毅,既通武略又精文事,刚柔并济,胸怀大志。
而朱允炆呢?从小被儒家思想过度熏陶,空有一身书生意气,却缺乏实干精神,多少有些迂腐不堪。
从靖难之役中他所犯的种种昏招来看,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人选!
由朱棣取而代之,反而为大明王朝增添了几十年的辉煌岁月!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汉王朝的历史进程!
看看大汉后期那些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个只知宠信宦官,沉溺美色。
任由权臣把持朝政,胡作非为!
有这样的废物皇帝在位,还不如让一个有能力有手段的刘氏宗亲取而代之,至少能延续刘家天下!
哼!免得祸国殃民,断送祖宗基业!
刘彻虽然不知道朱棣是何许人也,但他却能领会老三言语中的深意。
归根结底就是:肉烂在自家锅里,也胜过拱手送人!
诸侯王就算有机会谋反,也终究姓刘!
老三说了这么多,其他的刘彻或许未必记在心上,但有一句话却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
"这大汉江山,永远是我刘家的!"
刘彻不由长叹一声,若有所悟道:"也罢,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过度忧心?"
推恩令、撤宰相、除外戚、设刺史,这些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他都亲手创立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