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表示不满。
此次大军北上远征,轻装简行,携带的口粮极为有限,主要依靠沿途缴获维持军需。
二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量惊人,仅人员口粮加上战马饲料,便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种后勤压力下,根本无法负担如此大规模的俘虏,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所需。
难道要让汉家儿郎饿着肚子,去养活这些匈奴俘虏?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既已将他们俘获,又不可能贸然释放,让这些人卷土重来,继续威胁边塞。
汉军北上千里,历尽艰险,若放虎归山,岂非前功尽弃,自掘坟墓?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刀两断的处置方式最为干脆利落,不留后患。
若在此时有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仁义君子"敢提出"不能杀"的异议,恐怕下一刻就会被在场愤怒的将士一刀砍了,管你是三公九卿还是王侯将相!
正因如此,刘旦早有先见之明,并未让那些以仁义道德标榜自己的墨家学者随军北上,免得横生枝节。
这不是儒生们在书斋中优雅辩论的学理之争,而是两个世代为敌的民族间不死不休的生存之战!
出征的将士们都是大汉的精锐,是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战场悍将,他们早已习惯了尸山血海的惨烈场面。
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仁慈往往是最奢侈的情感,对敌人的怜悯就是对自己战友和家人的残忍。
对待世仇,唯有彻底的歼灭才能永绝后患,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为了这个"赶尽杀绝"的目标,霍去病与李广已率领十万精锐骑兵,向着更北的荒原疾驰而去。
那逃往北海的二十余万匈奴部族,在汉军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插翅难逃!
说来也是巧合,北海对霍去病并不陌生,先前他曾率军追击至此,剑指单于王庭。
然而上次行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霍去病未能彻底消灭敌军,让不少匈奴人从指缝中溜走。
这次不同,霍去病已下定决心,绝不重蹈覆辙,必将彻底斩断匈奴的最后生机!
为了加快霍去病部队的行军速度,刘彻下令留守单于庭的汉军每人只保留一匹战马,其余全部调拨给北上追击的十万精锐!
再加上从匈奴人手中缴获的大量良驹,北上的汉军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三马的装备规格。
一路上人歇马不歇,战士们甚至在马背上小憩,稍作休整便继续疾驰,日夜兼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