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秘诀,你晓得不晓得?
\n
商人可以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舍生忘死,官僚们对风险可就实在敬而远之了。这是两种组织形式所根本决定的,绝非一点鬼蜮伎俩可以改变。
\n
刘老登沉默不言,似乎还在斟酌。穆祺则自顾自道:
\n
“其实说实话,如果抛开经济体制上的冲突不谈,那南阳的技术扩散简直可以称得上典范。我请那个铁匠带路,到附近的作坊看了一看。仅以浮光掠影的一点见闻来看,附近的老板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激进,大量连冶铁厂都不敢应用,或者还在‘考察’中的技术,他们就敢先学先用先试验;懂不懂先不管,反正上手了再说。”
\n
懂不懂先不管,反正上手了再说——这种态度一听起来就非常之急躁、粗糙、不靠谱,完全违背官场四平八稳一切求妥的作风;可是吧,在真正的工业发展中,大量的技术就是靠这种急躁粗糙、近乎疯狂的做派发展出来的——管他三七二十一,搞懂了原理就直接上马;炉子没炸就做先锋,炉子炸了就做先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n
在正常的工业发展下,这种躁急操切的态度当然是要不得的;但在混沌初辟、一切草创,工业的萌芽尚且岌岌可危之时,这种敢想敢做的态度就非常之可贵了……说实话,也就是这个对象实在不太合适,否则上林苑都应该着重褒奖作坊主们的开创精神,呼吁天下一起向他们学习才是。
\n
刘老登慢慢,慢慢叹了口气:
\n
“其实我也想过。”他低声道:“我这一任也就罢了,到了据儿手上的时候,肯定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按着原样继续管理了。”
\n
西汉前期的制度,到了武帝手上已经被开发得至矣尽矣,无以加矣,所有潜力都被挖掘殆尽,再没有留下半点挥洒的余地;于是乎盛极而衰,日中则昃,武帝时可以乾纲独断,一人了结的事情,到了昭宣时就不能不君臣共和,与贤良文学们商量着办;到了元帝、成帝时代么,那就连皇帝自己的话,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够办成了。
\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