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董仲舒来了。
\n
董仲舒一来, 意味着这场辨经终于要迎来它的结局了。
\n
在当下这个时代,儒生内部的意识形态其实是相对割裂的,推崇《诗》、《书》、《春秋》的学派莫衷一是, 彼此间冲突的激烈并不亚于对外的攻伐(这也是辨经中士人们口诛笔伐,丝毫不肯退让的原因之一);即使声望隆重如董仲舒董博士, 实际也无力统筹学派全局, 儒家如云的高士中, 对他暗怀腹诽、乃至公开攻击的论敌, 其实并不在少数。他在学派中的所谓声望, 看起来也只是虚无缥缈的断根浮萍而已。
\n
可是,平和无事的时代,儒生们可以一千万次的玩弄话术, 模糊地位;但疾风知劲草,等到朝廷的狂飙突如其来, 几乎顷刻之间横扫一切儒家派别之后, 能够挺身而出,慨然承当, 正面皇权压力的, 却有且只有一个——什么叫天下之望?这就叫天下之望。什么叫一代宗师?这就叫一代宗师。执儒学之牛耳者, 就是要在这风波鼎沸、人心惶惧的时候,能够以一己之力, 捍卫道统——呜呼, 微斯人, 吾谁与归?
\n
毫无疑问,当董仲舒毅然出京的那一刻, 学派内部关于儒宗领袖的争论,至此便彻底定谳, 再无一丝动摇之处。而在收到羽林郎的呈报之后,驻跸军中多日的皇帝也终于不再沉默,公然下旨宣告上下,给予了这位儒宗最大的敬意——天子命人预备丝帛玉璧、驷马安车,特意用稻草包裹车轮,以当年迎接鲁地宗师申公的礼节迎接董仲舒;途中又屡屡派遣使者赏赐酒食和医药,特意问候起居,言辞和蔼而又体恤。
\n
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情意殷殷,令人感动;而这样的大张旗鼓,盛设其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全天下公开的宣示,皇帝将要正面迎击儒家宗师的言辞,而这一次旷日持久、堪称一地鸡毛的大辨经,亦终于臻至高潮。
\n
十一日辰时二刻,皇帝戴玉冠、着朝服、御中军营帐,召见了董仲舒一行;随侍左右的有坐镇军中的大佬卫大将军、此次北伐的新贵霍将军,列位方士与侍中近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