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岁,他懂得去承担家务、去做饭做菜、去打柴挑水,也懂得了不去顶撞母亲,并在母亲发病时去野外转转回来给母亲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头顶上不再有晴朗的蓝天,日子如何过下去?山村里的人是纯朴的,人情味是最浓的,尽管每个家庭都不宽裕,但好心的乡亲们仍然尽心尽力地关照着这对苦难的孤儿寡母。
\n
日子又恢复了平静,小李凡在离家十里的镇中学读着初中,母亲的病情也慢慢好转,时间是最好的药物,不管痛苦来得多么猛,总是可以抹平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母亲的病情稳定是所有靠背村人共同的心愿,在这个心愿一天天实现的时候,全村人在言谈中露出了欣慰。但死了男人的妻子、没有父亲的孩子、没有顶梁柱的家庭毕竟是悲哀的、是艰难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物质生活明显与其他人家有差距。12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衣服转眼间就缩水了,于是,小李凡就穿着心灵手巧的母亲用他父亲的衣服改装的新式旧衣读过初二、初三,母亲含着热泪对李凡说:“孩子,你父亲走后,我们家穷,但我们人穷志不穷,你身上穿的是你父亲的衣服,你父亲每天都在你身边看着你,你要好好地读书,将来走出这个穷山沟,好好干一番大事业。只是,靠背村的人是好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早就垮了,将来出息了,别忘了他们!”这番话让小李凡有了平生第一次的失眠:我这一生应该怎么过?时年15岁的小李凡并没有就人生大事想透彻,不过有一点倒是很明白:没有知识什么都是白搭!所以当务之急是读书,认真学好书本知识,考上县一中,将来考取大学,学得更多的知识再想一生的大事。在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家长催、教师逼的时候,李凡从不要老师操心,每天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还千方百计地寻找课外读物来丰富知识面,因为他知道:要达到母亲所说的“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行,因为自己天资并不特别聪慧,充其量也就是中等水平,而且因为小学是在靠背村小学上的,条件太差,自己的基础并不牢,与其他人相比,自己根本不占优。“我的优势只有一点:我可以比他们更吃苦!因为我经历过苦难。”他对自己说。
\n
顺风镇中学有一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象李凡一样,我们老师都可以整天去喝咖啡。”在学生素质和成绩与教师教学评价以及待遇日益相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