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先让他们过去救助站熟悉环境,也算认识认识人。
毕竟,救助站不仅有厨子,还有负责登记和管理流民的工作人员,这些都需要交接好。
显然,今天杨老板就是让五个厨子先去救助站熟悉情况。"你们是自己选,还是随机分配?”
杨老板问道。
五人互相看了看,没异议。"杨老板,您来安排吧。”
没人反对,杨国涛点点头,直接指派:
“赵师傅,你去东直门……”
“孔师傅,你在西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柱子,你就去昌平救助站。”
杨老板分配完救助点后,五人都点头应下。
柱子心里快速估算了一下昌平的距离。
以他现在的速度,从四合院到昌平来回大概二十分钟,不影响其他事。
当然,这也是因为何裕柱将提纵术融入了日常行走。
通常情况下,从南锣巷四合院到昌平救助站,骑自行车来回至少四五十分钟,骑慢了可能要一个小时。
任务安排完后,五人今天不用在鸿宾楼工作了,杨老板给了他们一天假,让他们提前熟悉救助站。
带着杨老板开的证明单,何裕柱直奔昌平救助站。
……
四九城北区,何裕柱按记忆找到救助站。
映入眼帘的是红砖黑瓦。
周围是平房,墙上贴满标语。"发展体育、增强体质”
、“努力建设国家”
。
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标语在救助站四周随处可见。
对此,何裕柱很理解。
贴标语本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何况是在救助站边上。
国家帮助安置流民,还提供食物,甚至协助找工作、安排生活,这不正是体现了我们办实事的精神吗?
何裕柱视力极佳,即便离救助站尚有一段距离,也能清晰看到进出的人。
这些流民衣衫褴褛,与身份相符。
正常情况下,没人会轻易让人在救助站白吃白喝。
靠近后,救助站的真实面貌映入眼帘。
名为救助站,实则十分简陋,那些平房与此无关,只是一座废弃仓库稍作改造而成。
此时接近中午,约有一两百名流民等待午饭。
据杨老板所说,每处救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