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了,然后呢?
我是能摆脱系统,还是能放弃到手的馈赠?
都不能。
那我就没必要去考虑太久之后的事,我的惰性就是能够躺平的时候绝不站起。
人的视角有局限性,像我,我从不能看到太过久远的未来,即使危险近在咫尺,死线就在眼前,在不曾抵达那个时刻前,我依旧会荒废到最后一秒。
艾尔海森在给我普及文化知识时,对这点多有认知。
大书记官在求学时和毕业后都见过这样的人:说是放弃挣扎了,又总能卡在死线之前交上去一份乱七八糟的论文;说是努力了,论文又是卡点交的,内容又是乱七八糟的。
我的学习能力无疑是及格的,我对学习的态度也无疑是不太上心的,知识灌注于我的脑海中,我只留下我想要知道的,其余的从不摄入。
“你对知识的习得非常有分寸,多一分你都会迫不及待的将它还回去。”
艾尔海森不是非要让我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只是教导一个人应具有的常识,然而我水泼不进油滴不进,偶尔还荼毒大书记官的精神,让他浪费至少半个小时去看一篇天马行空不着四六的论文。
偶尔的落地都只是在证明我的智力没有问题。
向导万事通和恋人可以兼容,但不能跟教导主任兼容。
我现在到了特定时间段看着艾尔海森就发憷。
知识是个好东西,但也有一群人在知识的习得上永远想要努力,永远三分钟热度。
这是艾尔海森无能为力的事。
在知识上,天才与平庸者的共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