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不大,老叟对这户人家有些印象,不免借着月光和车顶灯笼光仔细打量了她几眼,却没能与印象中双颊肉圆、一团孩气的豆蔻少女联系起来。
结过账,虞蘅又到不远的饮子摊上买了热醪糟与梅花糕,这才赶紧拎着回家去,否则再晚,馄饨就要糊成面片汤了。
回到家,馄饨已经摆上了餐桌。
经这些天船上相处,众人已经很熟悉了,便也没那么多讲究,团团围坐一桌。
钱氏一吃,便吃出了熟悉的老味道:“这是朱伯摊子上买的?”
虞蘅笑着点头,也端了一碗吃,还是从小到大那味道。
朱老叟摊上的馄饨,从皮乃至馅料都是他亲手做的,不知用了什么秘方,皮比寻常摊子上要更韧劲,肉也更鲜嫩,在虞蘅吃过的所有馄饨里头可以排前二。
往常吃他家馄饨,是要将最后碗底剩下的汤都喝光的,然今天却剩在那里,因为还有醪糟煮的圆子。
醪糟汤是甜的,搓圆子也甜软黏口,汤里还有淡淡的桂花香,就好似下午停船靠岸时闻见的那股子桂香,汤清味薄,不勾芡,吃完也没有过胀的饱腹感,还能再吃下留作饭后点心的梅花糕。
梅花糕握在手里,咬开脆脆的面衣,里面豆沙馅儿仍烫嘴。
其实点心铺子里卖海棠糕桂花糕各种甜糕,馅子大多都是豆沙的。赤红近棕的豆,滤去了豆皮,蒸熟捣烂,加糖炒得细腻顺滑,凭虞蘅的口味一次能吃两个,再多就会有点腻,毕竟长大的标志便是口味开始不耐甜了。
然而似红叶与阿盼两个小的就没这么多顾虑了,敞开了肚子直吃得滚圆。
尤其阿盼,再吃到家乡食物,嘴里不住“唔唔”,怎么那么对胃口啊!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