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异乡求学的学子,她们家附近也不少,只不过多是资质不够入太学的。
国朝太学自景祐十七年后,便放开了先前对于寒门学子人数的限制,只要学问好,便能破格录取。
为了叫这些寒门学子更加心无旁骛的学习,太学官员亦是尽可能地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他们的新规。
在汴京及城郊附近有宅邸的学生,每日课后须得回家住宿,将学舍空出来供路途遥远或家境艰难的学生申请。学舍所需费用比起楼务店处的“廉租房”还便宜,每月不过二百文。
另外对于课业优秀的家贫学子,太学每年还有“膏火”发放,其实便相当于后世的“助学奖学金”。为了避免官宦子弟惦记这点子补助,按照例定,并不直接发钱,而是换成衣裳蜡烛笔墨等一应日用。
除此之外,甚至还有对附属藩国学生的优厚待遇,尽展大朝风范。
虞蘅头回听说就猜到了,这些改制恐怕又是那位前辈的功劳!
只是没想到工部尚书不仅热衷于搞基建,就连文化层面也关心到了啊。
同为小蝴蝶,虞蘅与有荣焉。
阿盼附和:“蘅娘子最心善了!”
虞蘅暗笑,其实,最主要是她不想回去手上还要拎东西来着。
显然她一时没有想到,对于这个时代人来说,陌生姑娘忽然叫住自己,递来几块糕点,是多么令人费解的行为。
谢诏看了眼小丫鬟,对远处她主人默许的微笑感到莫名,沉吟许久,到底还是收下了。
收下后却又后悔了,不知该如何处理。
眼下他并不饿,便将这名为“清明馃”的东西揣在袖中,想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