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这都是后话。
且说第一届有女子参加的科举里,进了考场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举办的乡试里,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举人。
不看人数,只看比例,中举的比例甚至高到夸张。这让圣人觉得惊喜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既得利益者警惕,不得不加强了各项内卷。
圣人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探出触角,整顿吏治。
他将整顿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危机,又不会让他们绝望。
某位伟人说过: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