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当赵芫召见中枢五名理学大家一同会面时,唯有吕本中是当场提出的具体理论。一看就提前不知多久做好了准备。其余几位大家倒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理论,但都不像吕本中一样,直接搔到赵官家痒处。不由纷纷对吕相公投来‘你小子偷偷地来啊’的怪异目光。
吕相公老神在在地摸胡子,笑,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赵芫将手里这篇《国家之利》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不得不赞叹读书人的脑子真用在正道上,那是真的好使。她只是提出了政策目标,他们就已经编撰出了一套施政逻辑,将为什么要施政的内外缘由和天地道理仁义体质完美结合。
总结文章大意,国家之利在于体用合一。
第一点,阐明了‘利’和‘义’的关系,“利”为“公利”,循理之利即仁义。国家之利: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是“义”。民生之利:改善万万百姓之生计是“仁”。
第二点,“理非虚悬,必见于用”,治国时“仁”不仅是道德理想,更需落实为均田减赋、水利兴修等政策。治军时,倡导忠义当为战术创新、边塞屯田等实际措施。
第三点,“知行互证,经世为学”,做学问的人,应知行并进、经世致用。如农学家须亲耕方知稼穑之理,将领需实战方能悟兵法之妙。
第四点,君子六艺之上,更应增设六科,经义、兵法、农工、医算、律令、外交。杜绝滥竽充数、空谈仁义者入朝为官。
第五点……
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而且来的太是时候!当然,单独放在她的书案上起到的作用是单项的,必须要让这篇理学大作传遍天下,才能引出问题的根子——大宋文人的思想分歧。但就这篇文章问世,赵芫就对吕相公有信心,让他出去打,啊不,出去搞定那些空口白牙反对改革的大儒们。
要是搞不定也没关系,只要有理论依托,辅助开展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