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他打算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做一个针孔望远镜。
虽然针孔望远镜的观测效果没有折射望远镜那么好,呈现出的图像也是倒着的,没有那么直观。
但胜在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而且不需要对材料进行太大改造,节省了很多时间。
宋大发明家先是挑选了两根粗细合适的芦苇杆,用牙齿将较粗的芦苇杆截出一段三十厘米左右的部分作为外筒,另一根截取二十厘米作为内筒。
针孔板的材质选择轻薄的树皮,同样用牙齿咬成与外筒直径相同的圆形树皮,然后在外筒的一端和树皮的边缘,咬出能够相嵌合的缺口。
这种固定方式叫做榫卯结构,可以在不使用粘合剂或者钉子固定的情况下,将两个部件嵌合在一起,并且十分牢固。
古人建造家具、房屋时,最常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做好的针孔板还不能直接安在外筒上,得在中央的位置用荆棘或者鱼刺扎上一个小孔。
孔洞越小,成像效果越好,但也不能太小,否则只有少量光线通过孔洞,会导致成像过暗,什么都看不清了。
宋远征最后是用魏城尾巴上的骨刺为树皮扎出孔洞的,且只用骨刺尖端最尖锐的部分,扎出的孔洞直径控制在不超过一毫米。
非常完美。
宋发明家迫不及待地将薄树皮安在外筒上,紧接着把内筒嵌入外筒中,这样一个简易的针孔望远镜就做好了。
当然,这种针孔望远镜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内筒的尾端制作一个投影屏,来减少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不过眼下投影屏的材料比较难找,要求能透光,还要能粘在内筒尾端,只能等将来找到了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