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让他痛苦,痛苦又激发他继续创作。随着时间顺序,这段全景影像还播放了从《吃土豆的人》到《麦群乌鸦》等其他名画。准确来说,《麦群乌鸦》并不是梵高最后一副画作,但不同于以往的明亮用色,这幅画及其之昏暗,像是寓意了梵高本人对自己生命的绝望。
这太能勾起观众的惋惜和低落了,所以这段录像的封底用了《向日葵》,镜头一直放大,放大,大到其中一朵向日葵花盘上的种子都清晰可见。林均扭头看身边的邹向南,他脸颊上的泪痕里有向日葵的明丽。
他无声地泪流满面,情绪远比两年前来得克制。当时他和林均一起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观看完所有展厅后,他们坐在一层大厅休息。邹向南突然就开始哭,眼泪止都止不住,完全无法控制。林均以为他是被梵高对艺术纯粹的追求所打动,正要开口安慰,邹向南却压抑地一遍一遍重复,他那时候二十七岁。
“vincent van gog found his true call at the age of 27.”时隔三年,林均一字不落地复述出一层大厅的介绍语。那句话戳得邹向南撕心裂肺,使得他三年后也难以从某种共情中自拔。
“我其实不能理解,或者说,我一直都不能理解。”和邹向南相比,林均很冷静,不是刻意的,而是真如他所说,无法理解。
“我十五岁就出国,也去过欧洲大大小小无数个美术馆,我站在那些名画前,对其背后的故事和画家本人了如指掌,我依旧不能理解高更为什么有人会为了画画抛家弃子,梵高为什么为了画画割耳朵。我敬佩这些为艺术奋不顾身的人,同时,我的理智也从未让我有过这般冲动。我能看到美,也能用教育培养出的思维标准地欣赏美,或许是太标准了,我精于解构和分析,却从未心动,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你站在台上。我听着,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被true calling击中的人是这般模样。”
“true calling……”林均意味深长地回味这两个浪漫至极的词,“我甚至都不想翻译,那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