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涪陵专员公署 。1950年1月 ,改隶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9月 ,撤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复并入涪陵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秀山改隶之 。1983年4月4日 ,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原行政区域未变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 ,仍隶属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3年11月7日 ,秀山自治县成立 ,仍隶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5月 ,置黔江地区 ,秀山改隶之 。1997年3月 ,秀山自治县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直辖市 。2001年 ,撤黔江开发区后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直管 。解放后 ,秀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党的领导下 ,秀山人民艰苦奋斗 ,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秀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境内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 ,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 ,共30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是秀山的主要少数民族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平凯、清溪场、石堤、峨溶、洪安等乡镇 ;苗族主要分布在隘口、龙凤坝、溶溪、龙池等乡镇 。
(二)民族文化
1. 建筑文化:土家族的吊脚楼是秀山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 ,采用木质结构 ,底层架空 ,用于存放农具或圈养牲畜 ,上层住人 。吊脚楼的屋顶采用小青瓦 ,飞檐斗拱 ,造型独特 。楼内的装饰精美 ,木雕、石雕、竹编等工艺随处可见 ,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建筑则以木质平房为主 ,房屋布局简洁大方 ,注重实用性 。房屋的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 ,如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 ,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
2. 音乐舞蹈: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 ,通常在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表演 。摆手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 ,舞者们围成圆圈 ,一边唱着古老的歌谣 ,一边摆动双手 ,模仿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如播种、收割、狩猎等 。苗族的芦笙舞也是极具特色 ,舞者们手持芦笙 ,边吹边跳 。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 ,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