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各种鱼类在河中畅游,为人们提供了美味的食材。同时,河流周边形成了独特的水生态环境,河岸绿树成荫,水草丰美,吸引了众多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此外,印江的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茂密的森林宛如绿色的海洋,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境内生活着多种珍稀动植物,如珍贵的黔金丝猴,它们活泼灵动,在林间跳跃嬉戏;还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每到开花时节,满树的花朵犹如白鸽展翅,美丽而壮观。
二、历史文化
印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发展轨迹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楚黔中地,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在文化、风俗等方面与楚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秦代,印江归属于黔中郡,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汉代,隶属武陵郡,在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设置思王县,归属于思州,县制的设立标志着印江在行政区域划分上更加明确。宋代,依然属于思州。到了元代,正式设立印江县,这是印江作为县级行政区划的开端,从此,印江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始以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展现自己的风采。明清时期,印江隶属思南府,在这几百年间,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修建了众多古建筑,为印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印江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支持,也为印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印江是一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印江木黄实现了胜利会师,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木黄会师旧址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旧址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庄严肃穆,高耸入云,上面镌刻着的文字记录了会师的重要时刻和红军战士们的丰功伟绩。这些红色遗迹成为了印江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印江聚居着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