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土地革命的胜利,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土地革命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地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使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得到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土地革命后,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恢复速度很快,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土地革命前的历史最好水平。当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以后,激发出从未有过的生产热情,纷纷准备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准备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支援根据地建设;他们亲身感受到土地革命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在斗争会上斗地主时出了多年的怨气,今后该如何在分得的土地上出力。因此,摆脱封建土地制度的奴役剥削,获得土地的广大穷苦农民,劳动热情倍增,无论男妇老幼,都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按照苏维埃政府的安排干好农活。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在红军到来之前,地主豪绅的土地都种有庄稼,这些土地分给农民后,地里的庄稼就是农民自己的了,于是农民起早贪黑灌水、施肥、除草、松土,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二是适时抢收了所分得土地里已成熟的洋洋芋春荞、大大麦小麦等夏收作物,并及时抢种上晚稻、包包谷红薯、秋荞等秋收作物。三是为使较早分得土地的农民能及时播种,红军各部队从打得的给养中选出种子发放到各区、乡、村农户,农户有了种子便抢季节播种,使各村寨少有荒田空土。四是当现有耕地全部播种之后,农户又发挥潜力扩大种植面积,在荒坡上开垦出一片片新地,就连荆棘丛生之地也刀耕火种了高粱、小米、荞荞麦农作物。五是在春播时节,红军、游击队派出兵力配合苏维埃政府组织“代耕队”,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和红军家属耕作,乡苏维埃和村贫农团还组织了“犁牛队”,帮助缺少耕牛的农户耕地打耙。此外,根据黔东地区十年九旱的气候规律,红三军要求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就近帮助农民新修或维修沟渠、水塘等水利设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土地革命的胜利,对以农业为主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来说,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土地革命的胜利,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基础,增强了根据地自身的经济实力。土地革命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确立了劳动人民所有制形式,使地主阶级经济基础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使苏维埃“发展收集粮食”和“对外贸易的流通,特别是粮食的调剂,储蓄与收集,与金融的活泼”①成为可能。其间,敌军为扰乱根据地秩序和破坏根据地经济建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