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异议。
若非深知荀彧的能力,他们或许早已表现出不屑。
荀彧在得到主公认可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主公,李存孝驻守汉中的真正原因,是否仅仅是因为薛礼未到?”
曹操不解地追问原因。
荀彧进一步解释,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薛礼虽已到达汉中,但因特殊原因,让李存孝继续镇守,而薛礼本人则去执行其他秘密任务。
曹操听后更加迷惑,追问具体细节。
“究竟去做什么事了?!”
旁边的戏志才和程昱同样满是疑惑。
他们难以理解,薛礼怎么会把李存孝留在汉中,自己却悄悄离开。
荀彧也清楚这很难说得清,毕竟这只是他的直觉,并非确凿证据。
从逻辑上讲,戏志才和程昱的推测更为合理。
荀彧的判断似乎有些不靠谱,缺乏实际依据。
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内心深处的第六感让他笃信如此。
荀彧对自己的直觉一直颇为信任,即使无法解释,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自己的预感。
然而,曹操却不认同。
看着荀彧支支吾吾的模样,他感到十分无奈。
“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说薛礼可能已到汉中,只派李存孝代管,而他自己则秘密行事去了?可当你被追问时,却拿不出任何理由。
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
曹操对荀彧的异常表现感到困惑。
以往,荀彧总是条理清晰、自信满满,从不曾像今天这般语焉不详。
尽管如此,出于对荀彧的尊重,曹操还是再次询问:“文若,你有确实的证据吗?”
他深知荀彧并无依据,否则就不会在初次提问时就陷入沉默了。
平时的荀彧是多么自信果敢,一旦分析起来便头头是道。
但这一次,他却显得格外犹豫。
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选择了发问。
荀彧不仅是他的重要谋士,这份尊重必须给予。
荀彧听出了曹操的质疑,只能尴尬回应:“主公,确实没有确凿的证据。”
“我只是刚才感觉如此。”
荀彧突然冒出一句关于薛礼的猜测,让曹操、戏志才和程昱都愣住了。
荀彧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薛礼在做不可告人的事,这让他们哭笑不得。
喜欢三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