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这些感兴趣的人来帮他摘。
因为是要拿来卖的,也不能像村里人那样一把薅地摘,得一片一片地摘。浩浩荡荡一群人,从早上摘到下午才算把四个屋的云耳全部摘完。
他们一摘完,外头等了一天的村人迫不及待地问:“惊蛰,你这批云耳总共收了多少啊。”
第80章
宋惊蛰分别称好几个屋的云耳, 由于是第一次采收,采大不采小,收获委实不多:“总共一百八十斤。”
“只有这么一点吗?”
村里人听到这个数目, 全都大失所望。鲜云耳水分大,十斤才出一两斤的干云耳。就算屋里的云耳还能采三次, 最终收获也不过八。九十斤。
县里的山货铺子常年三十文收干云耳, 百斤也不过三两银子。看着还行,可要搭这么多间屋子进去, 还有买云耳木的开销, 算下来竟比他们种地的收成还不如。
“惊蛰, 这养云耳不划算啊。”
“惊蛰, 你还是别折腾了。”
“是哩, 你挣钱也不容易, 别拿银子打水漂。”
村里人七手八脚地算完, 又七嘴八舌地去说宋惊蛰。他们也是一片好心,这几年跟着宋惊蛰种稻子,种苎麻,给他帮工没少挣,看他亏钱, 大家感觉比自己亏欠还要难受。
毕竟宋惊蛰大方, 不藏私。他挣钱了,全村都能跟着挣;他亏钱了,可不就等同于全村一起亏钱嘛。
“行,我回头再琢磨琢磨。”宋惊蛰听着村里人的劝诫声,也不生气, 依旧笑着跟他们说话。
村里人就是这样的,好奇心重, 劝诫心更重。顺着他们,什么事都做不成,不顺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