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脱水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那么,在晒干脱水后,金米亩产量大概就是六石出头。
这个亩产量,与他们从茜香人那里探听到的金米产量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大盛水土是适宜金米生长的。
贾璋担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在金米身上上……
这样就很好。
在贾璋指挥佃农收割官庄的金米、统计金米的平均产量时,津海地方各府县、各卫所,津海地方官员还在统计金米的亩产量。
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这些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喜之色。
粮食高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多么大的政绩?
虽然功劳和政绩都是经略使的,但他们这些下属也能搭经略使的顺风车,跟着沾光。
这种事情,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
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说句实在话,津海百姓愿意种植金米,只是为了朝廷的免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人是信任贾璋这个文曲星,想要沾贾璋这个文曲星的喜气,这才愿意捧场,种植两亩金米的。
可在收割金米时,他们就隐隐觉得,金米的产量可能会很高。
那些过来推广金米良种的官老爷们,好像并没有骗他们这些老百姓。
而在称重后,这些百姓更是瞪大了双眼。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