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而处,他们根本就想不到破局的方法。
在紧张情绪的催动下,这些旁观臣僚把自己的视线投向贾璋。
他们想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有没有心慌意乱。
结果当他们望向贾璋后,却发现这个年轻人在面对邵参的质问时,竟没有露出半点儿慌乱的情绪。
他面带微笑,手持笏板,同样文质彬彬地向邵参作揖还礼。
在心中组织好语言后,贾璋吐字清晰,侃侃回复邵参道:“邵郎中刚才提到我今日讲了《大学》,又提到了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之道。我知道,邵郎中想借此强调思孟学派事功为末、心性为本的理论。”
“从而证明桓文之事不足道,证明陛下抽到的这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正确性。但在茂行看来,我等学儒,完全不必这般狭隘。”
“《大学》一书的确是内圣启外王的经典,可是在孔子之时,又何曾有过内圣、外王之分?”
“内圣是仁,外王是礼。仁礼并行,修己安民,这才是孔圣推崇的治国之道!”
听到贾璋拿出孔圣人做挡箭牌,邵参不慌不忙地反驳道:“贾侍读,你这是在诡辩。”
“你这是用孔子的仁、礼并行作为皮相,掩盖你只在意事功的事实。”
“王者皆言仁德,言性命,若执政当权皆有道德,仁政自然会随之而来。若只言事功经济,不论忠孝礼义,那道德又在何处体现?”
“桓文行霸道之事,穷兵黩武,百姓哀损;仲尼之徒心怀仁德,爱惜黎庶,所以他们才不推崇桓文之事,而是推崇尧、舜、禹、汤那样真正贤明的君主。”
“你刚刚讲《大学》,讲经济、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