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前千恩万谢,还留下二十来个马蹄金作谢仪。江家家长惊坏了,万不敢收,老丈只说金子来路干净,让他放心收下,上县邑开个生药铺子,往后营生就不必愁了。之后江家果然在县邑开起了一个门脸儿挺大的生药铺子,也果然不再为生计发愁,只不过江家家长在铺子开起来之后不久就病故了,那时江世昌不过五岁,这铺子能够支撑下去且还有生发,全仗江栗氏勉力支撑。铺子生意有起色时,她又在降山周边几个县邑都置下田产,且雇了人专门打理,栗园这处不算大,但胜在“全”:有田庄,有屋舍,也有做杂事的人手,且乡党之间,说话方便,她那入了魔怔的痴儿子若是还未断念,想要跟到这处来,自会有人告知她。
在江栗氏看来,将你们三人送到此处安置,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就当把麻烦提前裹起来养着吧。
寄人篱下,面色总是会看的,老夫妇俩许是明白自家已经成了那个“麻烦”,这还不算,还要带一个更大的“麻烦”过来,给清净了许久的江栗氏惹麻烦。这么一想,他们面有愧色,便就小心翼翼地道谢,慌得江栗氏连连讨饶,口说都是一家人,何以如此见外?又说实在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到初八日,世昌结亲,新人进门,还要请叔婶回去喝杯喜酒,让新人给叔婶磕头。初一送你们出门,初八就把一应礼节过完,迎新妇入门了,这还不叫快刀斩乱麻么。
当时三个老的在说话,你觉得自家一个外人,不好在旁听着,就帮着安置车上行李。江栗氏见你进了场院,估摸着你听不见他们说话了,才流着泪朝老夫妇俩拜下,遮遮掩掩地道出那桩不成体统的事体,复又问他俩:都是做人爹娘的,换做二位,能放着不管么?老夫妇俩让她这大礼唬了一大跳,慌忙扶起她,心内百味交陈,不知该从何劝解。老妪陪她默默掉泪,犹豫半晌,口内勉强劝道:世昌是个好孩子,多得人意呢……嫂子勿要烦愁,想来他只是年岁大了,通了人事,待新妇进门,两厢绸缪,也就好了。江栗氏捉住她手,犹如捉住一段浮木,紧紧的,且说且哭:若真是这般就好了,只怕他这毛病是胎里带来的,看定一个,念念不忘,连天伦也不要了!老翁长叹一气,压低了嗓门说道:罢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