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颤了颤,低头假装喝咖啡,却把脸埋得太深,鼻尖蹭到了杯沿,沾了点奶泡。
“法务成本合计八百七十万。”苏清晏的声音平静得像在念天气预报,他用银质钢笔指着账单上的数字,“其中跨国取证费用占比32%,主要花在雇佣私人侦探核实顾言之与林薇薇的资金往来;专家证人费用占17%,包括三位诺奖得主的出庭酬劳——他们本来是义务帮忙,江总坚持要按最高标准支付,说是‘尊重知识价值’。”
沈星河的动作顿了顿。他知道那三位诺奖得主,都是领域内的权威,当初联系他们时,对方一听是为了维护学术诚信,立刻答应免费出庭。是江野私下找到他们的助理,强硬地把酬劳打了过去,理由是“我的人,不能欠任何人情”。
“这些不重要。”江野翻过账单,直接看向第二页的股价走势图,指腹在那条红线上反复摩挲,“说说收益。”
“按市值计算,净收益约三亿。”苏清晏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晨光,“更重要的是品牌形象的提升——公关部做的市场调研显示,‘江野集团’的搜索关键词里,‘有担当’‘尊重科学’的占比从12%上升到47%,这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很难用数字衡量。”他顿了顿,将那份“沈星河科研信誉估值报告”推过去,“但这份报告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沈星河的目光落在报告上,呼吸忽然变得很轻。折线图的起点,是顾言之论文发表那天,他的科研信誉指数断崖式下跌,甚至收到了实验室的停职通知;而转折点,是江野带着律师团队出现在学术委员会会议室的那天,指数开始缓慢回升;直到线上听证会结束,他用“星河三号”的数据驳斥顾言之的那一刻,指数像被点燃的火箭,一路飙升至顶峰。
“学术委员会的致歉信发出后,全球有七所顶尖高校发来合作邀请。”苏清晏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笑意,“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说,愿意为‘星河三号’项目提供独家观测数据;麻省理工学院甚至提出,要以沈博士的名字命名新的暗物质研究中心。”
江野的指尖在“200%”的数字上敲出轻响,忽然抬头看向沈星河,眼底的光芒比晨光更亮:“看到了吗?你的价值,从来不需要别人证明。”
沈星河的睫毛颤了颤,一滴眼泪毫无预兆地落在报告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他不是爱哭的人,当年创业失败欠了一身债没哭,被顾言之污蔑时也没哭,可此刻看着那道象征着信任与认可的折线,看着江野眼底毫不掩饰的骄傲,鼻子却酸得厉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