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田全景图,金黄的玉米和翠绿的大豆相映成趣。“按日历干活错不了。” 莱娅看着学员们认真的表情,“去年有个学员严格按日历管理,产量比别人高了 15%。”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边,看着覆盖着秸秆的绿肥田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土地的休眠能量产生共鸣,像在酝酿一首即将奏响的春耕序曲。
“开春就能大干一场了。” 小顺子望着远处的村庄,“50 亩试验田,肯定能闯出点名堂。”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明年的产量预测模型显示:采用间作模式后,预计玉米亩产 650 公斤、大豆亩产 120 公斤,总收入比单作玉米增加 15%,净利润能达到每亩 1200 元。她把模型图发给县农业局,附上了推广计划:“准备在周边三个村各搞 10 亩示范田,带动更多农户采用这模式。”
虎娃在检查滴灌系统的管道,新铺设的 PE 管能承受 0.8 兆帕的压力,每个出水孔的流量误差控制在 5% 以内。他打开阀门试水,清水在管道里流淌的声音像轻快的乐曲,湿润的土壤在地表画出均匀的线条。“这滴灌带能精确到每株作物。” 他关闭阀门,“明年用水肯定更省,就是担心夏天暴雨,得提前挖好排水沟。”
李大爷的拐杖在试验田的边界上轻轻敲击,杖头的能量符号在冻土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他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添了新内容:“推广面积 100 亩,带动农户 30 户,目标亩产玉米 600 公斤、大豆 100 公斤。” 老人的眼神里满是期待:“等这些目标实现了,咱村就能成全县的样板了。”
王婶把缝制好的 30 本《间作技术手册》摞在培训教室的讲台上,手册的封面上,玉米和大豆的图案旁边多了一行小字:“科学种植,共同致富”。她摸着手册厚实的纸页,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年丰收的景象:“这些手册得让大家带回去好好看,不懂的随时来问,可不能出岔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夕夜的试验田安静极了,秸秆覆盖的绿肥田在月光下像一片沉睡的绿色海洋。仓库里的玉米籽粒在温湿度传感器的监测下安然储存,含水量 13.5%,温度 16℃,一切都在最佳状态。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培训教室的展示柜里,与新的种植手册、品种标签、农机零件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像一张无形的网,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