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室的规划会上,莱娅展示着明年的种植蓝图:试验田扩大到 50 亩,采用大豆 - 玉米间作(4 行玉米间种 2 行大豆),绿肥品种增加毛苕子和紫云英(提高土壤氮含量),新增 100 平方米的育苗棚(培育壮苗)。“多样化种植能培肥土壤。” 她指着间作示意图,“大豆根瘤菌能固氮,减少化肥用量,去年单一玉米种植,土壤氮含量下降了 5%,明年这么种,能提高土壤肥力。”
小顺子在规划图上标注出灌溉系统的改造方案,新增的滴灌带能精准到每株作物,流量控制在每小时 2 升,比现在的系统节水 30%。他计算着改造费用:每亩需投入 80 元,两年就能收回成本(节省的水费和肥料费)。“这钱得花。” 他指着图上的节水数据,“去年大水漫灌浪费了不少水,明年滴灌既节水又省肥,划算。”
虎娃在调试新引进的播种机,机器能实现玉米大豆同时播种,行距精确到厘米,播种深度玉米 5 厘米、大豆 3 厘米(各自最佳深度)。他往种子箱里装了少量种子试播,出苗模拟图显示,这样的播种参数能让出苗率达到 95%,比人工播种提高 10%。“这机器能省不少人工。” 他检查着播种后的垄形,“去年人工间作,行距不均,影响产量,明年有这机器,保证苗齐苗匀。”
李大爷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明年的种植计划,从绿肥播种到玉米收获,每个阶段的关键技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最后一页写着:“推广能量流,带动全村富。” 他的老花镜放在笔记本上,镜片反射着窗外试验田的轮廓。“明年要把技术传给更多人。” 他合上笔记本,“让大家都用上这好法子,一起发家致富。”
王婶在灯下缝制明年的种植手册,封面用绿色的布做的,上面用金线绣着玉米和大豆的图案,针脚细密,每平方厘米 15 针。她把手册摞起来,最上面的几本写着学员的名字,准备明年开春时分发。“这些手册得实用。” 她往手册里夹了张绿肥播种时间表,“明年的种植技术更复杂,手册得详细点,让大家一看就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场院上的玉米已经全部入仓,仓库里的籽粒堆成整齐的长方体,温湿度传感器闪烁着绿色的灯光,一切正常。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这一年的劳动成果,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储存的玉米产生共鸣,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明年的收成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