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花粉多,哪片少,一目了然,去年靠肉眼观察,根本没数,今年有数据心里有数。”
王婶提着竹篮在玉米地拔除最后的杂草,此时的杂草已经结籽,必须在种子成熟前清除,避免明年草荒。她的手指在玉米茎秆间灵活穿梭,拔草时特意避开雌穗,防止碰断已经授粉的花丝。篮子里的狗尾草和苍耳很快堆成小山,这些杂草将被带回谷仓焚烧,灰烬作为钾肥还田(含钾量 5%)。“这些草籽要是掉地里,明年能长出一片草。” 她把杂草扔进篮子,“去年没及时清,今年这块地的杂草比别处多三成,拔草时还碰断了不少花丝。”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叶片上凝结着露珠,露珠滚落时沾起雄穗的花粉,落在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上,装置立即闪烁出强烈的绿光,将花粉中的能量信号放大传递给周围的玉米。小顺子剪下几片带有花粉的叶片,捣碎后与清水按 1:100 的比例混合,制成花粉萌发促进剂,装在喷雾器里对着雌穗喷施。这种液体能让花粉萌发时间缩短 20 分钟,确保在高温天气下花粉能及时受精。“比单纯喷水管用。” 他数着喷施的行数,“去年高温天,花粉没来得及萌发就干了,今年有这法子保险多了。”
一场短时高温在午后降临,气温骤升到 35℃,超过了花粉活性的临界温度(32℃)。莱娅立即组织学员们给玉米喷水降温,喷雾器的雾滴直径控制在 50 微米(既能降温又不损伤花粉),重点喷洒雄穗和雌穗,每平方米的喷水量 0.5 升。降温后的田间气温降至 30℃,花粉萌发率从 82% 回升到 88%。“高温是授粉的大敌。” 她看着温度计的读数,“去年持续高温三天,花粉全枯死了,那片地减产了四成,今年得盯着天气预报,提前准备。”
培训教室的下午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技术,屏幕上展示着病叶的照片,黄褐色的病斑长度达到 10 厘米,占据叶片面积的 40%,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63%。“防治大斑病要抓住发病初期。” 她举起装有苯醚甲环唑的药瓶,“每亩地用 30 毫升,稀释 1000 倍喷雾,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去年发病初期没防治,后期病斑连片,叶片功能丧失,减产了 15%。” 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病斑的形状,旁边标注着防治药剂和浓度,每个数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田间的病害监测摄像头,实时传回的图像显示,有 3% 的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