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作为直面北方日军的前沿阵地,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杜承渊决定以“地下化、隐蔽化”为核心进行防御建设。他调动两个加强营的兵力,在镇北微山湖西岸,利用芦苇荡的掩护,秘密修建了十五座半地下式暗堡。这些暗堡顶部覆盖着厚厚的泥土与芦苇,仅露出机枪射孔和潜望镜。暗堡之间通过地下交通壕相连,壕沟深达3米,宽2米,可容纳士兵快速机动。
为了确保施工隐蔽,杜承渊将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当地渔民成立“湖产合作社”,白天照常捕鱼,夜间运输建材;第二阶段,以修缮堤坝为名,调用大量水泥和钢筋;第三阶段,在深夜进行混凝土浇筑。同时,他还安排了一支伪装部队,在镇东设置假工地,每天扬起漫天尘土,吸引日军侦察机的注意。
12月25日深夜,当工人们正在浇筑最后一座暗堡时,一名哨兵突然发现远处湖面有微弱的灯光。杜承渊接到报告后,立即通过地下交通壕赶到前沿。他举起望远镜观察,发现三艘日军橡皮艇正借着夜色掩护,悄悄靠近岸边。“通知暗堡进入战斗状态,没有命令不许开火。”他低声下令。
当橡皮艇距离岸边只有50米时,杜承渊一声令下,所有暗堡的机枪同时开火。湖面瞬间被火光照亮,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纷纷跳入水中躲避。杜承渊又指挥武装汽艇从芦苇荡中杀出,对逃窜的日军进行追击。这场战斗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湖面上漂浮着日军尸体和破碎的橡皮艇,而我方仅一名士兵受轻伤。
河口镇:水路咽喉的钢铁闸门
河口镇位于马坡镇西侧,地处不老河与运河的交汇处,是日军从水路进犯徐州的必经之路。杜承渊在此投入大量精力,构建了立体式河防体系。在运河两岸,三层钢筋混凝土堡垒拔地而起:底层的暗堡配备平射炮,可精准打击敌船;中层架设重机枪,封锁河面;顶层设置高射机枪,防范空中威胁。
河道中央,工程队日夜施工,浇筑了坚固的水泥墩,并安装了可升降的钢铁闸门。闸门降下时,仅容小型船只通行,大型舰艇则无法通过。为了迷惑敌人,杜承渊还在河口镇周边设置了假码头和伪装炮台,用木头搭建的假火炮整齐排列,吸引日军火力。同时,他从系统中兑换了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安装在河底,用于监测日军船只的动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2月28日,日军派出一支小型舰队,包括两艘炮艇和四艘运输船,试图强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