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障碍很快成为横亘在教学面前的大山。工人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民,连汉字都认不全,更别提理解复杂的机械原理。一位年轻的工人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机床短暂故障,汉斯急得直跺脚,用德语大声斥责。现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杜承渊见状,立刻走上前,先安抚了工人的情绪,又耐心地向汉斯解释文化背景差异。他找来镇上的教书先生,连夜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机床操作简易手册》,用最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插画,帮助工人们理解操作要点。
在研发部,陆明远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实验室里,各种化学试剂在试管中不断混合、反应,失败的配方被揉成团丢进废纸篓,又被重新展开分析。为了研制新型无烟发射药,他们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有一次,因为试剂配比失误,发生了小规模爆炸,所幸无人受伤。但这次意外没有吓退他们,反而让团队更加谨慎和专注。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无烟发射药,能让子弹射程增加三分之一,而且燃烧更加稳定,大大降低了枪械故障的概率。
兵工厂的扩建工程也在紧张进行。杜承渊亲自参与规划,新厂房的选址、地基的浇筑,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镇民们得知要增强抗日力量,纷纷自发前来帮忙。年近六旬的老石匠带着徒弟们,用凿子一锤一凿地雕刻着新厂房的基石,嘴里还念叨着:“俺们虽然上不了战场,但能为打鬼子出份力,心里踏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则负责搬运建材,肩膀磨出了血泡也不喊疼,咬着牙继续干。杜承渊每天都会到工地视察,他挽起袖子和工人们一起搬砖,汗水湿透了军装。工人们看到旅长以身作则,干劲更足了,原本预计一个月的工期,硬是缩短了一周。
随着新设备陆续到位,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手工锻造一把刺刀需要半天时间,如今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十分钟就能产出一把。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一次步枪试射中,五发子弹有两发出现卡壳现象。质检部立刻封锁了这批子弹,消息传到杜承渊耳中,他当即放下手头工作,火速赶到兵工厂。
“质量是战场生命!必须找出问题根源!”杜承渊召集技术骨干开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围在工作台前,对子弹进行拆解分析。经过三天排查,终于发现是冲压模具的精度误差导致子弹尺寸不达标。陆明远带着团队重新设计模具,德国专家们也加入讨论,中西方技术在此刻激烈碰撞。他们白天在车间调试设备,晚上在会议室争论设计方案,常常吵得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