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烽火柔情·1937年9月26日
1937年9月26日,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郑集镇,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声。杜家老宅的厨房里,灶火早已燃起,氤氲的热气中飘着糯米的清香——那是武月如特意吩咐厨子熬制的。武月如身着浅青色粗布衣裳,正踮着脚查看药罐里的火候,发间的木簪随着动作轻轻摇晃,映着跳动的火光,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杜承渊披着军大衣立在廊下,目光始终追随着厨房内那个忙碌的身影。
“团长,马匹和礼品都备好了。”陈铁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杜承渊的思绪。他转头望去,只见两辆马车停在院门口,车上堆满了精心准备的礼物:那坛光绪年间的女儿红裹着红绸,坛口的封泥泛着古朴的光泽;从“洋人商贸行”换来的高丽参礼盒,金丝楠木盒面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还有几匹苏州进贡的云锦,色泽艳丽,在晨光中流光溢彩。
杜承渊深吸一口气,伸手摸了摸怀中那只翡翠镯子。这镯子是母亲临终前交给他的,冰种的质地晶莹剔透,内部飘着几缕翠色,宛如山间流动的云雾。他记得母亲说过,这是留给未来儿媳的聘礼。如今,终于到了它重见天日的时候。
马车行驶在乡间土路上,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吱呀”的声响。杜承渊坐在车厢内,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稻田,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他与武月如自幼相识,那时的武月如还是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常跟着兄长们在寇楼村的老槐树下玩耍。有一次,他不慎从树上摔下,是武月如跑回家里取来草药,小心翼翼地为他包扎伤口。随着年岁渐长,武月如出落得亭亭玉立,不仅熟读诗书,还习得一手精湛的女红。每逢佳节,她总会亲手缝制香囊、鞋垫送给他,上面绣着“平安”“得胜”等字样。
刘集镇舅舅家的宅院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三进院落是舅舅耗费数年心血建造而成,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鎏金匾额,上面“德馨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是当年当地知府亲笔题写。管家远远望见杜承渊的马车,立刻小跑着上前迎接:“表少爷来了!老爷正在书房练字呢。”
穿过九曲回廊,杜承渊在飘着墨香的书房里见到了舅舅。老人身着藏青色长衫,正全神贯注地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手中的狼毫笔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游走。听到脚步声,舅舅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惊喜:“承渊?你如今可是大忙人,怎么有空来我这儿?”
杜承渊恭敬地行了个大礼,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