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道衡口中的、谢莞娘的澄堂兄,全名叫作谢澄,是谢氏长房长孙,去年他十八岁时,他以小三元的成绩考取了秀才功名。
之所以没有继续考下去,是因为他的科考目标不是“考中”,而是“三元及第”。
谢道衡作为他的叔叔兼老师,对自家侄子是不是“三元及第”并不看重。
一来“三元及第”很难做到,学识到了,答的卷子不合考官胃口也没用。
二来所谓“三元及第”不过是个好听一些的虚名,这个虚名在官场上能给谢澄带来的好处,恐怕都抵消不了别人因为嫉妒,暗地里给他下的绊子。
不过谢道衡也没有扫兴的去给谢澄泼冷水,在确认了侄子虽然想要“三元及第”,但却并没有想要到走火入魔的那种程度,就算以后目标无法达成,他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大受打击之后,谢道衡就随他折腾去了。
至于为什么谢澄一个晚辈,会在叔婶上京之后成为谢氏长房的话事人。
他祖父母、父母早就已经死在战乱年间了,他是被自己叔叔,也就是彼时只有十二岁的谢道谦背在身上,一路逃回谢家村的。
他们长房,就只有他和他叔叔这两个男丁,在战乱当中活了下来。
万幸彼时二房的谢道衡已经能够撑起谢氏嫡支,在他的庇护下,这对叔侄不仅顺利熬过了乱世,而且还都学到了一身本事。
不得不说,谢道衡确实是个品行高洁的真正君子。
财帛动人心,更别提谢氏的资源还不仅仅只是“财帛”这么简单。
这要是换了其他人,十个里面起码有八个,会趁大房只剩一个少年和一个幼童,设法侵吞属于大房的所有资源。
至于可能会在长大之后与他争夺利益的那对叔侄,养废,或者让他们“意外”身死,都不是一件难事。
可谢道衡是怎么做的呢?
他不仅没有打大房财富的主意,而且还不辞劳苦的把那对叔侄给培养成才了。
身为晚辈,他放弃在新朝出仕为官,只一心教书育人,完全对得起殉国而死的长辈。
身为兄长和叔叔,他让自己化作托举弟弟与侄儿的那棵大树,不仅悉心教养他们,而且还将家中产业和族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们不必为钱财和族人费心。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关心自己的发妻、儿女和妹妹,从众人对他的亲近与信赖,就不难看出谢道衡在自己家里是多么的招人喜欢。
他把钱袋重新推到谢莞娘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