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愿把部落的“橡胶硬化术”(用某种树汁浸泡橡胶,能让它更耐磨)教给总督区。王工匠让他试着给青铜炮的炮栓包橡胶,果然比以前更顺滑,不易卡壳。林远让人把这改良炮送到新明区,王守仁回电夸:“跨洲学艺,此乃北美之福。”
防务上的“防患于未然”更细了。赵武带着印第安营士兵在“北门锁钥”的警戒区外,又加了道“绊马索”——用浸过橡胶的麻绳(更坚韧),离地面半尺高,上面挂着小铜铃,人一绊就响。这法子比引信更安全,有次一个迷路的部落孩子闯进来,绊响了铜铃,巡逻兵及时赶到,把孩子送回了家,孩子的母亲特意送来两张海獭皮道谢。
“咱守的不光是土地,更是人。”林远在军事会议上说,让人把警戒区的红桦木牌换成了更醒目的“铜制警示牌”,上面既画着部落图腾(警示危险),也刻着汉字(“闲人勿入”),连刚到的移民都能看懂。
这日,信号塔的绿灯亮了,铜铃响了两声——老陈从南美回来了。他的船上不仅有橡胶、金鸡纳霜,还有个好消息:秘鲁部落用总督区教的炼炮法,自己铸出了第一门小炮,打跑了来抢橡胶的西班牙小队,特意送了两筐南美特产的“黄金果”(芒果)当谢礼。
吴兑把黄金果分给学堂的孩子,自己留了个,尝着说:“比红鲑河的野果甜。”他翻着老陈带来的贸易账,眼睛发亮:“南美现在认咱的青铜器,一把铜斧能换五斤橡胶,比在新明区卖得还贵。”林远让人把这消息用电报发给大湖的铜矿,让他们多炼些铜斧、铜凿,“换更多黄金果回来”。
夕阳下,信号塔的灯笼渐渐亮起,红、绿、黄三色在暮色里格外分明。连湾港的码头,移民和部落人正一起卸船,青铜炮的炮身反射着最后一缕光,铜矿的蒸汽机车鸣笛归来,铁轨旁的“血草”长得正旺。林远站在治所门口,看着这热闹又安稳的景象,突然觉得,北境的“防”与“兴”,就像这信号塔的灯笼——红灯防险,绿灯兴利,缺一不可。
“听说新明区要派来‘水师学堂’的先生?”林远问陈大人。陈大人点头,手里正擦拭那枚黄铜引信:“教咱的人识海图、算航向,以后咱也能造更大的船,去更远的地方。”
夜色渐深,信号塔的铜铃偶尔响一声,是守塔人在报平安。远处的“北门锁钥”堡垒传来巡逻兵的歌声,汉话和部落话混在一起,被风送得很远。林远知道,这歌声和铃声一样,都是北境的“安魂曲”——有它们在,日子就能踏实往前过。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请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