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炼出的铁锭,重达八百斤。当铁臂稳稳把铁锭吊到货船上时,围观的部落人爆发出欢呼,络腮胡首领举着酒杯敬王工匠:“这铁胳膊比山神还有力!”王工匠嘿嘿笑:“等造更大的,能吊动整船稻米。”
雾湾的码头加固也见了成效。玛雅工匠指挥着把最后一块巨石沉到水下,海狸部落的人往石缝里灌熔化的铁水,冷却后,石头和铁牢牢粘在一起,用镐头都砸不动。林远让人开了艘中型货船试靠岸,船身撞在码头上,只晃了晃,码头纹丝不动。
物流通了,贸易像活过来的水。红鲑河谷的稻米经连湾港运到雾湾,再转望海港,比以前用马车运节省一半时间,损耗从四成降到一成;新明区的棉布运到连湾港,三天就能分到各部落,价格比以前低了两成,部落人买得起的多了,吴兑的账本上,“棉布税”一项涨了三成。
有个小插曲。沙湖的玻璃珠第一次经望海港转运回大明,江南的商人见了,说“这珠子比欧洲的透亮”,竟加价订购。吴兑抓住机会,让黑松林部落多烧玻璃珠,专门按商人要求的尺寸做,赚的钱换了十台纺纱机,在连湾港开了个“织布坊”,教部落妇女学织布。
“你看这账。”吴兑拿着最新的贸易清单找林远,“以前运十船货,有三船要补损;现在只有半船。以前从连湾港到望海港要十五天,现在走直航,十天就到。”他指着“部落货运队”一栏,“他们用马车运矿石到中转栈,我们给铁钱,再用铁钱换他们的皮毛——这叫‘循环’,王总督教的。”
林远望着河面上往来的货船。最大的那艘是新明区送来的“顺流号”,能装五百吨货,船身刷着红漆,船头画着渡鸦图腾,既是大明的船,又带着部落的印记。船长是个老水手,见了林远就喊:“这船在红鲑河跑了三趟,没搁过浅,比在新明区的河上还顺!”
王守仁的电报又来了,这次是好消息:朝廷准了“北美-新明区定期航线”,每月发两艘船,一艘运货,一艘载人(工匠、农匠、学堂先生)。“以后不用再等顺风,按日子发船,这才叫‘物流’。”吴兑把电报贴在中转栈的墙上,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这日,连湾港的分类货棚里,玻璃珠、铁锭、稻米堆得满满当当,等着装下月的“定期船”。吴兑让人在货棚外搭了个台子,请来部落首领和大明工匠,宣布“物流分红”:中转栈赚的钱,三成给总督区当军费,三成给部落当“修路钱”,四成用来造新货船。
黑松林首领拿着分到的铁钱,突然对吴兑说:“我们想造自己的货船,用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