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但在扬州已经创办了‘天元镖局’,凭借着一些创新的运输方法,赢得了不少商户的信任。这次设立中转站,我有十足的把握能办好。而且,我愿意先试运营一个月,期间所有的费用由我承担,如果效果不好,我立刻撤走,绝不耽误漕帮的事儿。”
漕帮老大被林远的诚意和自信打动,最终同意了合作。
解决了与漕帮的问题后,林远立刻开始对仓库进行改造。他按照设计图纸,将仓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卸货区、分拣区、暂存区和装货区。在卸货区,他安装了简易的滑轨装置,方便货物从船上卸下后,能快速滑到分拣区;分拣区则设置了多个标识清晰的货架,每个货架对应不同的目的地;暂存区用来存放等待转运的货物;装货区与码头的船只直接相连,便于货物快速装上船。
同时,林远在当地招募了五十多名工人,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他亲自示范货物的分拣、搬运和装卸流程,强调标准化和效率的重要性。“大家记住,货物一定要按照目的地分类,摆放整齐,不能有丝毫马虎。装卸的时候要快,但也要注意保护货物,要是出现损坏,可是要扣工钱的。”林远严肃地对工人们说道。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筹备,淮安中转站终于开始试运营。第一天,就有十几艘商船将货物运到了中转站。工人们按照培训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卸货、分拣和装货工作。林远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环节,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起初,工人们还有些手忙脚乱,但随着操作的熟练,效率越来越高。原本在码头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才能完成装卸和转运的货物,在中转站不到两个时辰就处理完毕。而且,由于货物分类清晰,转运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错发、漏发的情况。
消息很快在商船和商户中传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货物送到淮安中转站进行中转。试运营一个月后,中转站的货物处理量比预期增加了三成,漕帮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分成。漕帮老大对林远刮目相看,主动提出延长合作期限,并加大支持力度。
在淮安中转站取得成功后,林远马不停蹄地赶往济宁和临清,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设立了中转站。每到一处,他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中转站的运营模式进行微调。比如在济宁,由于靠近煤矿产区,煤炭运输量大,他便专门设立了煤炭运输的分拨通道,并设计了特殊的装卸工具,提高煤炭的装卸效率;在临清,考虑到北方天气寒冷,货物容易受冻,他在暂存区搭建了保暖的棚屋。
随着运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