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佝偻下腰,剧烈地咳嗽起来,瘦削的肩膀剧烈地耸动着。
他伸出枯枝般的手,徒劳地想去触摸天幕上的评论,指尖却只触到一片冰凉。
“……齐名?与……太白兄……齐名?”
这突如其来的、来自遥远未来的“身后名”,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此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绝境。
巨大的荒谬感与更巨大的悲凉,几乎将他单薄的身体撕裂。
[梵高后期的画变得平和温暖了,哪怕穿越不是真的,但是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期许]
长安城的夜色深沉,太极宫两仪殿的灯火却依旧明亮。
李世民刚刚批阅完一摞奏章,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看着梵高孤独落寞的身影,看着他的画作被世人弃如敝履,最终在绝望中走向麦田里的自我终结。
当那句“快两步的成了疯子,慢一步的成了大师”的弹幕划过时,李世民的眉头深深地锁紧了。
“怀才不遇,古今同悲。”
他的慨叹在寂静的殿中响起。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在天幕平板上看到的太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
李贺、杜甫、辛弃疾……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喃喃自语,
“识人之明,用人之道,容人之量……何其难也!”
梵高是幸运的,他的价值终究被后世发掘,尽管是以生命为代价。
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无声沉没的“梵高”们呢?
那些本可为华夏增添更多璀璨星辰的才子能人呢?是否也有人如梵高生前一般,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中,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黯然消逝?
“朕的大唐,可还有被埋没的‘梵高’?朕的科举取士、求访贤良,可还有疏漏之处?朕的朝堂,是否容得下那些见解独特、甚至显得有些‘怪诞’的奇才异士?”
他回想起自己重用性格耿直甚至有些犯颜的魏征,破格提拔出身寒门的马周,包容尉迟敬德、程知节等猛将的粗豪……
他意识到,正是这份包容与识人之明,才成就了贞观的群星闪耀。
[我记得他在博物馆里的镜头,离开世界又返回意外,发现自己也像宝石一样被人发现了]
[还记得美术老师和我们讲过,梵高的作品都是死后出名]
[因为超前]
[快两步和慢一步一样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