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嬴刺在打发了楚使端木赐之后,立刻召集秦国大庶长等几位秦国重臣商议。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秦国公卿们也逐渐意识到楚使端木赐所言的确有理。他们清楚地知道,蜀中地区存在着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尽管蜀国相对强大一些,但巴国在面对蜀国时仍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甚至还有主动进攻的余力。
一旦秦楚两国联手覆灭蜀国,巴国必将失去来自蜀国的压制。
届时,如果巴国借机吸收蜀国的遗民,其势力必然会迅速膨胀。而楚国计划攻打百濮和夜郎之地,单凭秦国在蜀中的兵力可能难以遏制巴国的崛起。
如此一来,巴国有极大的可能性将秦人全部逐出蜀地,那么秦国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这是秦伯刺不能接受的。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后,秦国君臣达成共识:坚决不和巴国结盟。待秦楚两国成功攻陷蜀国后,秦国还需劝说楚国乘胜追击,顺势攻打巴国,以削弱其实力,并给予其严厉警告。
这样既能巩固秦国在蜀中的地位,又能避免巴国的威胁进一步扩大。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的时候,秦伯刺终于给出了正式的答复给楚使端木赐,表示秦国乐意和楚国一同进攻讨伐蜀国。
然而,秦伯刺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在消灭蜀国后,必须对巴国展开攻势,以削弱巴国这个潜在的威胁。
面对秦伯刺的这一要求,端木赐代表楚国勉为其难地表示同意了。
此时正值楚王章十六年八月,距离楚国正式举行迁都大典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因此,端木赐带着秦国的国书以及秦国的使者大庶长一同前往楚国的新都城襄郢。
襄郢位于汉水之畔,端木赐与秦使从秦国的蓝田地区进入楚国境内,沿着商於古道前行,经过武关后,他们在丹水乘船顺水而下,接着进入汉水。
一路上顺着水流前进,到达邓城之后就必须要下船上岸,因为邓城至鄢城汉水段已经被楚国水军给封了,所以必须上岸再行驶数十里,再度过汉水,这样才最终抵达了楚国的新都城襄郢。
端木赐从郢都前往秦国雍城,选择走的是陆路,花费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才抵达目的地。
然而,此番他选择走水路,从秦国的雍都到楚国的襄郢只需短短十天的时间。
尽管其中部分原因归结于水路交通的便利性,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楚国的新都襄郢位置偏北,与秦国以及中原诸国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