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譔,字钦仲,是梓潼涪县人。父亲李仁,字德贤,和同县的尹默一起到荆州游学,跟随司马徽、宋忠等人学习。李譔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又跟随尹默研讨义理,五经、诸子百家的着作,没有不广泛阅读的。此外,他还广泛爱好技艺,算术、占卜、医药、弓弩、机械的巧妙之处,都能用心钻研。
李譔起初担任州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任命李譔为太子庶子,后来升任太子仆,转任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将,仍然侍奉太子。太子喜欢他知识渊博,对他很是欣赏。但李譔举止轻浮,喜欢开玩笑逗乐,所以世人不看重他。
李譔着有《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等书,都依照贾逵、马融的学说,和郑玄的学说不同。他和王氏的学说隔绝,起初没有见过王氏的论述,但旨意大多相同。李譔在景耀年间去世。
当时还有汉中的陈术,字申伯,也博学多闻,着有《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以及《志》,曾担任过三个郡的太守。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西充国人。他的父亲谯岍,字荣始,研究《尚书》,还通晓各种经书以及图谶、纬书。州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州里就临时任命他为师友从事。谯周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哥哥一起生活。长大后,他沉迷于古代典籍,专心治学,家里贫穷却从不关心置办产业,常常诵读典籍,高兴得独自发笑,连睡觉吃饭都忘了。他深入研究六经,尤其擅长书写。还比较通晓天文,但并不在这方面用心;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他心中所关注的,就不会全部阅读。谯周身高八尺,体态容貌朴素,性格真诚不掩饰自己,没有随机应变的辩论才能,不过内心聪慧,有深刻的见识。
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蜀记》记载:谯周第一次见诸葛亮时,身边的人都笑他。出去后,有关官员请求追究那些发笑的人,诸葛亮说:“我尚且不能忍受,何况身边的人呢!” 诸葛亮在敌军阵地去世,谯周在家中听到消息,立刻赶去奔丧,不久有诏书禁止人们前往,只有谯周因为走得快而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时,调谯周担任典学从事,总管州里的学者。
后主立太子后,任命谯周为太子仆,又转任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览观赏,增加歌舞音乐。谯周上疏劝谏说:“从前王莽失败后,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想要夺取天下,在这时,贤能才智之士思考向往归附的人,未必看对方势力的大小,只看对方德行的厚薄。所以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