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他的手:"老王啊,久仰大名!你们培育的'青山麦二号'在我们试验田表现非常出色!"
王轱辘谦虚地笑笑:"都是团队的努力,特别是梨叶他们年轻人的功劳。"
专家们参观了试验田和实验室,对合作社的育种工作赞不绝口。周教授尤其对那个抗旱品种感兴趣,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麦苗的长势。
"这个品种如果推广,能解决多少干旱地区的粮食问题啊!"周教授激动地说,"老王,你们这是为国家做了大贡献!"
梨叶详细介绍了品种特性和培育过程,周教授边听边记,不时提出专业问题。讨论持续到太阳西斜,最终达成合作意向:农科院将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合作社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扩大抗旱麦种的培育规模。
送走专家,梨叶累得靠在椅子上直揉腰。菌生心疼地给她按摩肩膀:"明天你在家休息吧,合作社有我呢。"
沈雅琴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趁热喝,我炖了一下午。"
梨叶接过碗,突然皱了皱眉:"妈,我肚子有点不舒服..."
"怎么了?"沈雅琴立刻紧张起来,"要不要去医院?"
梨叶摇摇头:"就是有点发紧,可能是太累了。"
"赶紧回家躺着。"王轱辘果断地说,"菌生,去开车。"
当晚,梨叶的腹痛加剧,菌生连夜送她去了县医院。王轱辘和沈雅琴在家里坐立不安,每隔十分钟就给菌生打个电话。
凌晨三点,电话终于响了。沈雅琴一把抓起听筒,王轱辘也摇着轮椅凑过来。
"外婆,爸,"菌生的声音既疲惫又兴奋,"梨叶生了!是个女孩,六斤三两!母女平安!"
沈雅琴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电话:"这么快?不是还有两个月才到预产期吗?"
"医生说属于早产,但孩子很健康。"菌生解释道,"梨叶也没事,就是有点虚弱。"
挂断电话,沈雅琴立刻忙活起来,翻箱倒柜找出一堆小衣服小被子。王轱辘则给李大勇打电话,请他明天一早开车送他们去医院。
"这孩子,跟梨叶一样性急。"沈雅琴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念叨,"还没到日子就急着出来见世面。"
王轱辘笑着摇头:"随她妈。记得梨叶出生时也是提前了半个月。"
天刚蒙蒙亮,李大勇就开着那辆旧五菱宏光车来了。一路上,他不停地恭喜王轱辘和沈雅琴,还说自己早就看出梨叶怀的是女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