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生抱着王青山走过来,小家伙手里攥着一把麦穗,咿咿呀呀地喊着"太爷爷"。Emily牵着王思远跟在后面,男孩跌跌撞撞地扑向李青,手里举着一个歪歪扭扭的麦穗画。
回到家中,沈雅琴正在整理李建国的遗物。书房里的书籍资料已经捐赠给农业博物馆,只留下几本相册和日记。她见李青进来,拍了拍身旁的位置:"青青,来。"
相册翻开,是李青小时候的照片。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田埂上,好奇地拨弄麦穗。"这是你第一次认识麦子。"沈雅琴轻抚照片,"你爸说,你问麦子是不是大地的头发。"
李青喉头一紧。记忆如潮水涌来:父亲教她辨认作物,带她记录生长数据,熬夜帮她修改农业论文...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今想来都是无价的珍宝。
"你爸最放心不下的,其实是王轱辘的腿。"沈雅琴突然说,"他临走前还在研究新西兰的地热理疗技术。"
院门吱呀一声响,王轱辘的轮椅碾过青石板。他手里拿着一沓文件,神色有些激动:"青,你看这个!"
文件是父亲留下的研究笔记,最后一页赫然画着一幅腿部理疗仪的设计图,标注着"参考新西兰地热原理,为王轱辘设计"。
"爸他..."李青的指尖轻触图纸,墨迹已经干涸多年。
"三年前就开始琢磨了。"沈雅琴戴上老花镜,"他说老王为合作社付出太多,该享享福了。"
夕阳西沉时,李青来到合作社的试验田。麦收在即,饱满的麦穗低垂着头,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远处,菌生和几个年轻技术员正在调试智能收割机,为明天的收割做准备。
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头,正给马克等国际学校的学生讲解收割要点。孩子们认真记着笔记,不时提出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自从李建国去世,王轱辘主动接过了带孩子们实践的任务,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延续老友的遗志。
"李社长!"小林技术员小跑过来,"西藏基地发来消息,他们试种的'青山麦'也成熟了,请求远程指导收割。"
视频连线接通,屏幕那端是白雪皑皑的高原,银灰色的温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技术员小陈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李社长,麦子长得太好了!当地牧民都说没见过这么饱满的青稞!"
李青详细讲解了收割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父亲笔记中记载的高原特殊处理法。通话结束时,夜幕已经降临。合作社的灯光次第亮起,智能温室里的补光系统自动开启,为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