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清晨带着青草与露水的气息,李青站在牧场小屋的门廊下,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
远处,自动灌溉系统正在启动,细密的水雾在朝阳下形成一道道微型彩虹。
今天是设备安装完成后的第一天试运行,整个牧场都笼罩在期待的氛围中。
梨生和Emily早已起床,正在主控室里调试系统。透过窗户,李青看到儿子专注地盯着屏幕,Emily在一旁记录数据,两人配合默契得像共事多年的搭档。
"妈,您来看看。"梨生抬头发现母亲,兴奋地招手,"系统显示3号区域的土壤湿度已经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主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电子地图,上面闪烁着数十个绿色光点,每个都代表一个传感器。李青走近细看,发现地图左侧标注着"青山合作社"几个小字,右侧则是"布朗牧场"的英文标识。
"这是实时数据共享系统。"梨生指着屏幕解释,"菌生设计的,两边可以随时查看对方的数据进行比对。"
王轱辘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新鲜的草料。"羊群对新水源适应得很好。"他把草料递给Emily,"左腿走得比昨天更稳了。"
李青这才注意到,王轱辘走路时左腿的姿势自然了许多,几乎看不出曾经受过重伤。澳洲干燥温暖的气候似乎对他的旧伤很有好处。
早餐桌上,老布朗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进来:"看!我们上新闻了!"
当地农业报刊登了布朗牧场引进中国智能灌溉系统的报道,还配了一张全家人在设备前的合影。照片里,李青和王轱辘站在中间,梨生和Emily挽着手臂,老布朗笑得见牙不见眼。
"记者说这是'中澳农业合作的新典范'。"Emily念着报道,脸上泛起红晕。
梨生突然放下咖啡杯:"爸妈,今天下午社区中心有个活动,邀请我们去做个分享。您二位能讲讲青山村的故事吗?"
李青和王轱辘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青山村的智能温室里,沈雅琴正在检查新一批嫁接苗的生长情况。她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查看接口愈合状况。
"沈奶奶,这批苗子成活率98.7%!"年轻的实习生兴奋地报告,"比标准高出3个百分点。"
沈雅琴满意地点点头:"记录好数据,发给澳洲那边参考。"她转向另一侧的实验区,"梨叶呢?"
"在会议室接待省农科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