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青山村的柏油路,李青推开合作社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门,冷气混着咖啡香扑面而来。
她手里捏着刚打印好的双语合同,墨迹还带着微微的温度。落地窗外,王轱辘正领着澳洲农业代表团的成员参观智能温室,他穿着笔挺的浅灰色西装,左腿行走时几乎看不出曾经的残疾,只有长时间站立时会不自觉地重心右移。
"Mrs. Li,这份协议需要您过目。"年轻的翻译递上文件夹,里面是梨生从墨尔本发来的技术合作补充条款。
李青快速浏览着英文条款,指尖在几个专业术语上顿了顿。二十年前那个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姑娘,如今能熟练地用英语negotiate合同细节。窗外的王轱辘突然抬头,隔着玻璃对她眨了眨眼——这是他们之间的暗号,表示"我能搞定"。
"青啊,尝尝这个。"沈雅琴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母亲今天罕见地穿了旗袍,金丝眼镜链垂在精致的盘扣旁。
她手里端着一杯奇特的饮品,"梨生寄来的澳洲蜂蜜,配菌生种的柠檬。"
李青啜了一口,酸甜中带着南半球特有的花香。父亲李建国凑过来,老花镜挂在鼻尖上:"Emily家牧场的数据我看了,降水量比咱这儿少30%。"
会议中心的门被推开,王轱辘带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宾走进来。他的西装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领带松了半截,却更添几分随性的魅力。"This way, please."他的英语发音笨拙却自信,手掌在空气中划出流畅的引导手势。
菌生快步上前接替了讲解工作,流利的英语让外宾们频频点头。梨叶穿着合作社的制服,正用投影演示智能灌溉系统。少女的栗色发梢间别着枚澳洲国旗发卡——那是梨生寄回来的礼物。
午宴设在合作社的生态餐厅。长桌上摆着中澳融合的菜肴:澳洲牛排旁边是青山村的有机蔬菜,红酒炖羊肩配着菌生培育的松茸。李青看着王轱辘用蹩脚但热情的英语向外宾介绍每道食材的来历,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边。
"王先生的故事令人敬佩。"澳洲牧场主布朗突然举杯,"从残疾农民到农业科技先锋,这就是中国奇迹。"
王轱辘的耳根瞬间红了。李青在桌下握住他的手,感受着那些粗粝的茧子——这是二十年风霜的见证,比任何奖章都珍贵。
下午的技术研讨会上,大屏幕突然亮起视频连线请求。梨生的笑脸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