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比准备车间高,灵活性比整理车间多,灰尘比前纺车间少,就连机器的噪音都要比布机车间小。
原主工作的六车间占地面积不小,车间顶上的白炽灯,24小时都亮着。
棉纱对温湿度的要求都极高,车间是25c的恒温,没有窗户,只在四面墙的高处固定了几个大圆盘抽风机。
抽风机里头那三片铁扇叶,“呼哧呼哧”响个不停。
偶尔有天光从铁扇片的空隙透进来,才让人恍惚意识到,外面居然还是白天呢。
车间里,一排排机器摆列整齐,机台锃光瓦亮。
如果是小学生写作文的话,肯定要把它们比喻成列队迎检的卫兵。
机床两头各安装个大油罐桶,里面码放着一捆捆的棉条。
但环境好归好,活却不好干。
一个熟练的挡车工要挡两台半车,一千个纱锭。
人在机器间来回穿梭,手脚不停地抓起断掉的细线头,对准机架滑下来的棉条头,将它们迅疾连接上。
这个过程中,纺织工还得钩掉卡在轴承缝的绒棉屑,又要见缝插针,眼明手快,刷掉机床板上积累下来的纱灰。
这几个步骤,每走一次巡回,每换一次粗纱,每接一次纱线和做清洁工作,都必须得跟卡尺量过一样,做到规范化。
说白了,挡车工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手脚麻利。
否则纺出来的纱结头多,线不均匀,那就进不了甲等品头仓了。
而原主,从她独自上班的第一天起,手上出来的都是甲等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