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讲究平衡。既不可放纵士族,亦不应过于严苛。如今之举,只重惩处,不见教化,绝非中庸之道。”
杨宪神色坚定,回应道:“大人误解中庸之意。中庸非无原则之折中,而是‘时中’,即因时制宜。
当下山东局势严峻,百姓苦不堪言,若再行迟缓教化之法,无异于抱薪救火。
《荀子·富国》曰‘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先以法正其行,使赋税公平,百姓富足,而后教化方能事半功倍。
此乃顺应时势之‘时中’,正是中庸之道的切实践行。”
朝堂之上,二人你来我往,引经据典,争辩之声不绝于耳,众人皆屏息凝神,静听这场激烈的论辩。
朱元璋见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朝堂气氛剑拔弩张,眉头一皱,抬手轻拍御案,高声道:“够了!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满朝文武瞬间噤声,纷纷低头。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诸卿皆为朝廷栋梁,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本意是为了国事。但如此争吵,于国事何益?摊丁入亩之策关乎山东民生、朝廷税赋,兹事体大,容不得意气之争。”
言罢,他将目光投向朱标,又看看杨宪与那争辩的朝臣,沉声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既要顾及士族利益,又不可损了朝廷法度与百姓生计。都先退下,容朕细细思量。”
众臣听旨,只得行礼退下,朝堂之上这才恢复了平静。
下朝之后,朱标赶忙快步跟上朱元璋,随其一同前往御书房。
待进得房内,朱标规规矩矩地站定,静候朱元璋发话,心中则暗自思忖着朝堂上关于摊丁入亩之争,揣测着父皇心中所想。
朱元璋微微摇头,面露无奈之色,对朱标说道:“标儿啊,你瞧瞧,这些朝臣为了一己私利,真是什么话都能说得出口。平日里诵读的圣贤书,到了这时,不过成了他们争权逐利的工具罢了。
摊丁入亩如此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他们竟还能从些刁钻古怪的角度来刁难。”
朱标赶忙应道:“父皇所言极是。往昔儿臣也曾以为,那些地方士绅豪强,能维持地方安稳,于天下太平有益。
然自观辽东情形,常大哥已为我等指明别样路径。使百姓富足、生活安定,赢得百姓衷心拥护,同样可保天下太平,国家昌盛。如今看来,这些士绅豪族反倒成了国家前行之累赘。”
朱元璋颔首,脸上浮现出一抹赞赏之色,笑道:“是啊,常孤雏这小子,着实有能力,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