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那见风使舵之人。
见孔家此番恐再难翻身,忙不迭与孔家划清界限。
平日里与孔家往来密切者,此时纷纷销毁书信、契约,妄图撇清关系。
更有甚者,为表忠心,在朝堂之上,痛斥孔家罪行,言辞之激烈,仿若与孔家有不共戴天之仇。
然亦有正直之士,深知三司会审乃为正国法、安民心之善举,于朝堂之上,慷慨陈词,力挺朱元璋此举。
他们言道:“孔家久居高位,恃宠而骄,多行不义,早该严惩。今陛下圣明,不避亲疏,以国法为准则,实乃天下之幸,百姓之福。”
在这一片喧嚣之中,三司会审有条不紊地展开。
刑部尚书亲自挂帅,率一众精干属吏,详查孔家罪证;大理寺少卿亦不敢懈怠,日夜翻阅卷宗,以求公正裁决;都察院御史们四处奔走,搜集各方线索,确保此案毫无遗漏。
孔家闻此消息,如遭雷击,惊恐万分,旋即急遣人手,遍邀士林中人。
未几,四方士子云集,纷纷赶赴应天府。
但见诸多读书人,身着素袍,神色凝重,齐聚于应天府城外。
众人相继跪地,以额触地,恳请朱元璋收回三司会审孔家之成命。
其中有那领头者,言辞恳切道:“陛下,孔家历数朝而尊,乃圣人苗裔,士林之望。纵或有误,亦望陛下念及圣人教化之功,法外开恩,收回成命。若对孔家严惩,恐寒天下读书人之心,士林不安,教化难行啊!”
诸士子皆伏地不起,声泪俱下,恳请之意溢于言表。
一时之间,应天府外跪者数百,场面蔚为壮观,观者亦为之动容。
然朱元璋闻报,神色冷峻,不为所动,对来禀之人道:“孔家恃势为恶,欺压百姓,犯下累累罪行,朕若姑息,何以治天下?何以告慰受害百姓之冤魂?读书人当明天下,晓是非,岂可为恶行护短?”
遂传下旨意,令士子们散去,切莫再行此糊涂之事。
若有执迷不悟,仍敢聚众滋事者,定不轻饶。
但士子们似乎并未就此甘心,依旧长跪不起,气氛一时僵持不下,整个应天府城,皆被紧张氛围所笼罩。
李善长趋至朱元璋跟前,躬身奏道:“陛下,此番众多士子久留应天,长此以往,恐生变故啊。”
朱元璋眉头一皱,问道:“能生何变故?难道这些读书人,还敢犯上作乱不成?”
李善长赶忙恭敬回道:“陛下容禀。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