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乃向朱元璋禀道:“父皇,此次若对孔家有所举措,恐致士林震动,或还引发地方之乱。届时,又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言:“此事无需挂怀。吾等于南方坐镇应天,有谁敢乱,即刻镇压。而北方有常孤雏,及老四、老二、老三在彼。若有异动,一概斩之。”
朱标未料朱元璋竟做此般决断,如此行径,恐使朱元璋声名狼藉。
朱标进言于朱元璋曰:“父皇此举,恐致声名受损,士林非议,天下侧目,愿父皇三思。”
朱元璋笑曰:“标儿,吾此举乃为汝扫除障碍。趁吾尚在位,此等蠹虫,吾皆为汝处置妥当。至于骂名,吾岂会在意。”
朱元璋逐鞑虏,复汉家山河。纵史载仅此一善,其亦弗介怀。为大明后世之安,彼不惜为“屠夫”,甘负骂名。
朱标心有不忍,思忖若任父皇如此,使父皇背负骂名,己身岂不陷不孝之地?
朱标谏于朱元璋曰:“父皇,此举虽为儿臣计,然恐损父皇清誉,累及圣名。且天下初定,民心未稳,若因之致士林非议,恐生他变。父皇以仁德定天下,今为儿臣故,担此骂名,儿臣于心何忍。望父皇三思,权衡利弊,另谋良策,以安天下,保圣誉。”
朱元璋厉色训朱标曰:“标儿,帝王之道,在乎权衡。今之举,虽或遭谤议,然为大明万世基业,不得不为。欲安天下,须有决断,岂能顾一时之名?若为虚名所累,致奸佞坐大,危及社稷,何以为君?当以天下为重,莫拘小节,此乃帝王应晓之理。”
朱标奏曰:“父皇,此事或有他途可解。常大哥今治辽东卓有成效,何不询之?且各地小试新政,虽未若辽东,然亦收效颇丰。徐徐图之,岂不更佳?”
朱元璋曰:“标儿,此举非独因年事。世家大族,传承久矣,即便一时蛰伏,日后必复兴风浪。今其势可压,当全力击之。若错失此时,待其坐大,必为社稷大患。咱之苦心,汝当明之。”
朱标进言:“父皇,今时人才多出于士绅豪族,即便是诸多士子,亦有七八成源自于此。虽百姓中不乏勤勉向学之人,然苦无晋升之途,欲得人才,谈何容易?”
朱元璋言:“故而吾必行此举。汝不见辽东经教育之变革,多有人才起于平民。辽东者,实乃大明之未来也。”
“标儿,征战沙场,真刀真枪,朕何惧之有?自举义以来,大小数百战,面对强敌,朕未曾有过一丝怯懦。刀山火海,朕皆率将士奋勇向前,终定乾坤,得此大明江山。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